中新社杭州一月十三日电(记者林露露)一个世袭的身份——“农业户口”,在浙江省的新年伊始被打破了,浙江户籍改革制度因为其重拳出击中国根深蒂固的城市农村二元化结构而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捆绑在户籍之上的各种配套措施是否会因此而跟进。记者就此走访了浙江省最早进行户籍改革的城市——海宁市,看看户籍坚冰解冻后的浙江农村里发生了怎样的崭新变化。
如今户口本的户别栏里已经没有了“居民户口”、“非居民户口”这个概念了。家住海宁市海昌街道双山村的朱雪宝陪着刚出生一个月的小孙子来登记户口,虽然琢磨不清那个清晰的盖章“家庭户”的深远意义,朱雪宝却明白戴在祖祖辈辈头上的帽子——“农业户口”没有了。“早年读书很大一部分程度是想鲤鱼跳龙门,有个城市居民户口。虽说现在不这么想了,可城乡之间户籍门槛没了,我们办什么事也就方便多了。”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在海宁农村群众身上发生的变化不仅在于户口:在海宁硖石派出所当保安的袁建峰原为海宁利民村退伍军人,若在几年前,他凭原有身份只能领到三千五百元人民币优抚金,而现在则比从前足足增长了一千元,与拥有居民户口的城里人持平;海宁户籍改革推行以后,家住农村的孩子去城市重点高中读书也不再需要交纳借读费。海宁对市内的所有学校进行了资源整合,学校按照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划分等级,以分数录取拥有海宁市户口的所有学生。
除此之外,在海宁,随着户籍改变的还有社保政策、计生政策等。各种改变显露在这个新年里,世世代代耕耘在黄土地上的农民不仅拥有了与城里人一样的身份,也拥有了这个身份背后同等的部分权力。
显然,农民变为居民,并非仅仅想要拥有个城市“户口本”,跟户口本联系在一起的是物价、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征兵与退伍安置等城里人诸多方面的“特权”。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户籍问题专家王太元介绍,存在于户口本背后的城乡待遇差别达四十七项之多。
记者在浙江海宁采访时,当地公安局治安警察大队教导员吴剑申也向记者表示:“户籍制度改革绝不是公安部门一家努力就能顺利完成的。在户籍制度推行以后,随之牵涉到的有些部门可以迅速跟进配套的措施,但是农村与城市间的差异却不是一夜间能弥补的。打个形象的比喻,户籍问题就象是一筐螃蟹,一只脚夹着另一只脚。一纸户口可能牵涉到数十个部门,而其间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关系更是难以一一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