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的苏南大地,沸沸扬扬地飘着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一个叫“新桥花园”的居民小区里,阳光集团的职工冯瑜休假在家,正陪着爷爷奶奶聊天。雪花在窗外飞舞,两老一少的谈话暖意融融。
这个六口之家是2003年底从新桥镇周江村搬进来的农民,如今,冯瑜的母亲、丈夫都在工厂工作,父亲做装潢生意。新桥花园已经入住的1000多户居民,都是近几年从全镇农村搬过来的农民。
冯瑜一家所在的这个目前拥有本地人口2.6万人,镇区居民1.3万多人的镇子,就是早在1998年就提出建设“无村镇”目标的江阴市新桥镇。
起步六年的“无村镇”建设
新桥镇位于江阴市的东南,下辖10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面积19.3平方公里,本地人口2.3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1998年,新桥镇开始规划“无村镇”建设,至今已历时六年,新桥的镇区里目前已住进超过一半的新桥镇农民。“我们说的‘无村镇’,就是把分散在各自然村的农民都搬到镇区居住,原来的村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亡”,新桥镇的干部这样作出解释。
新桥花园是一片淡蓝色的居民小区,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可容纳1156户居住,目前居民基本全部入住。新桥镇如今建成的农民住宅小区共7个,入住率在90%以上。目前在建小区6个,到2008年,一共将有18个小区建成,全镇2.3万本地居民可以全部入住。
吴贯一,新桥镇现任党委书记,当年“无村镇”规划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记者问起当年提出“无村镇”规划的起因,他的回答很简短:“为了对资源集约利用”。新桥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工业和建设用地需求又在不断增加。既要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又要保证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土地需求,新桥镇首先想到的就是作农村住宅用地的文章,“只住房一项,新桥就可节约利用土地3000亩左右”。
从1998年底开始,新桥镇农民新建住宅就被要求向镇区集中。2001年,新桥镇根据“整体拆迁、连片开发、集中安置”的思路,由镇里为农民代建住宅楼,按农民原有住宅面积进行新旧置换,从而加快了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的步伐。“整体拆迁的前提是由农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投票决定,哪里意见统一了,哪里就整体拆迁”,吴贯一介绍说。“同意的人大概有多少?”“90%以上!”
从农村进镇的新桥居民
记者问冯瑜,从原来三上三下的小楼搬到公寓楼里的感觉如何。“整体上还是挺好的,方便、安静,治安环境好”,她笑了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就是开销多了些,用水、蔬菜,都要花钱买了”。在一栋居民楼的二楼,记者采访了原住新桥镇北圩村的农民陶显权。老汉今年69岁了,离开住了几十年的村子,开始的时候总觉着一切都别扭,如今老汉体会到了公寓楼的方便、整洁和安静,慢慢也习惯了。“习惯了也就好了”,老汉仰起头环视着自己140多个平方的住宅,表情很复杂的样子。问起老汉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他低下头想了想,“我还比没地的人少拿一些钱”。镇里的干部解释说,老汉的土地还没有被征用开发,目前还不能享受失地这方面的保障,“所以,我们这里的农民主动要求拆迁和土地综合开发的热情可是很高的!”
在一个小区的门口,记者见到了当保安的周向前,小伙子家住新桥镇郁桥村,他家还没有轮到拆迁。“愿不愿意拆掉家里的房子到镇上住?”记者问他。“当然愿意!”,周向前搓了搓手,“不过还得听镇里统一安排”。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搬进镇区的居民开始对休闲娱乐、购物、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新桥镇相关设施的建设尚待加快和完善。
“无村镇”的必要条件
“‘无村镇’建设需要怎样的条件?”,这是记者见到吴贯一时首先问到的问题。
吴贯一总结的条件有三个方面:一是新桥镇的大企业较多,职工们上班、生活都需要便利的条件,要求到镇上住的人很多,“新桥镇拥有阳光、海澜等四大集团公司,四环生物等三家上市公司,目前用工人数在3万人左右”;二是新桥镇人口较少,常住人口4.5万人,其中本地人口2.3万人,“这样少的人数也便于集中”;三是财政状况良好,2003年新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亿元,财政总收入3.05亿元。
“一句话,‘无村镇’建设首先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保证”。吴贯一介绍,到目前为止,新桥镇已经投入5.5亿元用于“无村镇”建设,主要用于为农民代建住房、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以及公共设施建设,到2008年,新桥镇“无村镇”建设的可用财力还有4亿元。
在采访无锡市和江阴市国土局有关人士时,不少人认为,在现阶段也只有类似苏南这样经济实力较强,农业人口占比例较小,人均土地面积相对偏少、土地集约经营程度较高的地区才有建设和实现“无村镇”的可能。目前,江阴市提出建设“无村镇”的乡镇共有六个。
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周游表示,“无村镇”的做法和当地经济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紧密相连,各村镇可量力而行。但是农村的集中居住是大方向,这将和农村劳动力进城一样,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另一重要方式。
新桥镇面对的问题
“新桥镇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得怎样?”
面对记者的提问,吴贯一轻松一笑:“就业不是问题,新桥目前的就业岗位是两万七,我们的居民总数才两万三;社会保障问题我们也解决得很好,失地农民享有五道保障”。一旁的镇长孙展峰给记者解释说:“五道保障包括失地保障、职工养老保障、大病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还有我们镇里发的‘三集中保障’”。
两位负责人介绍,新桥真正面临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有关土地的使用。新桥镇在农民住宅建设初期得到国土部门的政策支持,有特批的400亩土地作为启动的盘子,实施封闭式运行。但是运作到现在,出现了集中拆迁、集中安置后,土地置换指标跟不上的情况。现行的政策是“先置换后使用”,而新桥的实际是需要“先使用后置换”。两位负责人说,目前这个矛盾还很难妥善解决,希望上级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第二个问题在于资金投入,新桥镇的“无村镇”建设计划在2008年完成,总投资额约在15亿元,建设资金的压力仍然不小。如何对“无村镇”进行高效能的管理是新桥第三个需要面对的难题,新的分配方式与原有集体资产处置的对接、新的物业管理方式与过去散居方式的对接、新社区与旧村组的对接等等,是社会身份、社会形态转换过程中更深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新桥镇的规划,2008年新桥镇的版图将是7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区、7平方公里生态林区和5.3平方公里商贸居住区三个部分。“到那时,新桥镇的图景将是‘镇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在镇长孙展峰眼中,2008年的新桥镇像一幅长卷的图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