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中国经验》来关注云南。一提起云南,很多人脑海里,首先会想起风光秀丽的丽江。曾经有一位旅行者,这样形容他对丽江的热爱,“如果我不在家,那就是在去丽江的路上”。琳琅满目的酒吧和商业街就是记者在丽江大研古城拍摄到的。可是,就在离大研古城不到4公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古镇――束河,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副景象。1997年,丽江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时,束河古镇也被列为这个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实际上,它比大研古城的历史还要早200多年,是纳西人最早的栖息地。然而,作为纳西文化的发源地,现在束河古镇,似乎已经沦落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长期处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个古老的小镇。
古镇落泊
白玉安,束河古镇村民,当与它相隔仅4公里的丽江古城的老百姓靠旅游年均收入多则几十万,少则三四万时,白玉安和她的乡亲们还在靠耕地为生。
白玉安:收入一两千块钱。
当丽江古城夜夜灯火辉煌,成为一座不夜城的时候,束河古镇晚上连路灯都没有。
孔总:8点左右,全部一片黑,家家户户关门睡觉。
当丽江古城以它的美丽成为中外旅游者的天堂时,束河古镇却是一副破败的景象。
村民:污水随便倒。
村民:路很烂,下雨天没法走。
而古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些古老建筑,由于缺少资金修缮,破烂不堪。
村支书:自己修不起,只有丢弃了,垮也让它垮了。
然而更可怕的是,在这破败的背后还有人为的一些因素让古镇岌岌可危。
和书记:把一些垃圾建筑火柴盒引进来。
和自兴,丽江市刚上任的市委书记,此前,他一直担任丽江市的市长,更早的时候,他是束河这一带的乡长,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就在一年多以前,束河人结婚娶媳妇,还需要到信用社去贷款。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同为古城镇,当丽江的居民已经靠旅游富起来的时候,束河古镇的老百姓却在抱着金碗讨饭吃。
和自兴:如果再不进行保护,再不进行抢救,这些东西就毁于一旦。
丽江市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年继伟告诉我们,其实政府早就认识到了束河古镇的价值,但政府把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丽江大研古城和玉龙雪山的保护上,而对束河古镇,连起码的维修和维护的费用都没有。
主任:基本上没有投入。
和自兴:我们是偏重于保护,他们偏重于开发。
有的企业资金虽然雄厚,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做。
张总:单个的开发,门面可以作得很好,但是基础设施他动不了。
记者: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符合政府的开发思路呢?
和自兴:我们需要一个既有实力,又有文化层次,又愿意在丽江投资中长期发展的项目,而不是短平快,今天投了明天就想赚一把的有识之士来做。
和自兴告诉记者,束河古镇的保护、开发,一直受到资金困扰,财政出不起,向银行举债,风险又太大,而当地一些老百姓致富心切,盲目开发,文章做不大。在经过苦苦思索后,丽江市政府想到了引进资金这条路。然而,由什么样的企业来开发, 又成了另一个难题。
引资困境
而就在此时,一家名为鼎业集团的企业进入了和书记的视线。
孔繁雁:看上了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孔繁雁,昆明鼎业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这位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老总对束河古镇几乎是一见钟情。
孔繁雁:“它有一个中长期的发展,甚至延期发展的产业发展的空间。
孔繁雁告诉记者,鼎业集团最看中的就是束河古镇的古朴原始,和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而这个文化价值一旦发掘和打造出来,它的商业价值将不可估量。然而,鼎业集团对束河古镇的开发思路是否和丽江市政府的保护理念契合呢?
管委会主任:我们就怕整个古城的面貌都改变了,完全靠商业化的运作,担心把原来真实的民居、街道给改变了,那就改变了它的真实性。
孔繁雁:我们注重长期效益,给我们订的回报是10年。
在对束河古镇的开发和保护理念上,丽江市政府和鼎业集团几乎一拍即合。
和书记:它首先具备了开发商和投资商应具备的雄厚的资金实力,它更具备了开发商和投资商不具备的保护开发文化的理念。
在经过多次磨合后,丽江市政府和鼎业集团达成了一致协议,制订了一个对束河古镇统一规划,独家开发,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保护和开发计划。
然而,就在政府和企业双方达成共识,打算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各方质疑的声音扑面而来。很多人对由这样一家企业来牵头,负责整体开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表示出坚决反对。
困难
和自兴:他怀疑你是以保护为幌子,把我最好的东西拿去,你自己开发,你自己建设,你自己赚钱。
当地老百姓虽然急于改变贫困面貌,但当开发要征用部分土地时,他们同样不理解。
村委会主任:和:他感到一夜之间我的土地不在了,我的这些东西都属于企业去做了,那我们怎么过日子?
回想起当初开发计划起步的时候,和自兴说,丽江市委市政府的压力非常大,中央的工作组来了,北京的、省里的文物专家也来了。是继续开发?还是放弃?这是摆在丽江市政府面前的难题。那么,这次合作还能进行下去吗?
束河古镇的开发,引起了一阵风波。这样一个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镇,让一家企业来开发,会不会适得其反?2003年5月,在一片质疑声中,古镇开发项目正式启动了。
古镇变化
鼎业集团旅游公司的张万星副总经理告诉记者,他们进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投资近一亿元用于道路,水电,电信,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张总:三线入地,污水入口。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束河古镇的每一条街巷甚至菜地里有了路灯,原来的仅有三块条石宽的路,已被拓宽成这样的新路,条石甚至铺到了每户村民的家门口。
旅游局长:他们做了政府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规划局长:如果政府来做,大致要花十年时间。
张副总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在对束河古镇的保护中最注重的是保护它原有的四大文化:即水文化,农耕文化,纳西文化和茶马文化。这是束河古镇的灵魂所在。为了保留农耕特点,鼎业集团计划把古镇内的菜地全部征用过来。
孔繁雁:如果我们不去征用他,他们在上面乱建房,农耕文化的特点就消亡了。
而一旦老百姓在菜地上建房,农耕文化就会逐渐消失。但当初在征用这些菜地时,许多村民不干了。
村委会主任:“菜地征走了,老百姓自己要去买菜吃。。。。。。”
当时,征用的菜地涉及到好几个村。有的村民坚决不签字,他们便挨村挨户做工作。
张总:“这个村通了,那个村不通,这个村签了,那个村不签。”
然而,让束河的老百姓没有想到的是,在领取了一次性征地款补偿款后,被征走的菜地又物归原主了。
村民:“政府征上去,又把菜地还给我们”
这位村民告诉记者,他家有一分多菜地,在被征用并拿了几千元征地款后,公司又把菜地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种自己收,现在,除了一家人吃菜不用愁外,还可以卖掉一部分。
村民:一年可以有4、5百块钱的收入。
就这样,老百姓顾虑的吃菜问题得到解决,农耕文化的原始性保留下来,而企业也有自己得利的地方。
张总:“如果种草绿化,公司一年要花几十万元。”
在束河古镇,记者见到许多农耕文化的痕迹,这个酒吧原来是一个谷仓,这片空地原来是一片粮食晒场,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村里农民种的树,也是一棵一棵数着买下来的,这样,村里人就不能随便砍伐了。而束河古镇的水源九鼎龙潭,也是鼎业集团花了几十万元,租用30年,而当地的老百姓还可以随便饮用。
张总:“主要是管理的方便,如果公司不租过来的话,一旦发生什么矛盾的时候,你这个旅游地区的管理就不顺。”
农耕文化和水文化被创造性地保留下来,丽江的经验是国际化的,日本有不少古城,像名古屋和神户,城市中央保留了一大批水稻田,用的也是这个办法。
茶马古道博物馆,它原来是束河小学的所在地,小学的一座古建筑里面,有一幅明代万历年间的壁画,是国家级保护文物,也是束河古镇最有价值的文物。在保护这幅壁画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来听听当时的情况。
束河小学
孔繁雁:我们想到搬迁。
然而,搬迁一座学校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开始不同意。
张圣,原束河小学校长,他告诉记者,这所学校已经有6、70年历史,当年是由当地村民集资兴建的,许多当年建学校的老人还在,当地人认为它风水很好,不同意搬迁。
张圣:风水好,位置好。
记者:学校不愿搬迁,而企业又要实施自己的保护计划,怎么办呢?
张校长:政府做了许多工作。
经过双方的协商,鼎业集团承诺在离原学校一墙之隔的地方花费200万元重建了一座新学校。并每年设3万元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孔繁雁:“把它置换出来,再去保护这个文物”。
张校长告诉记者,新学校教室的采光比过去好了,还建了新厕所,教师也住上了新宿舍。而过去的小学如今成了一座别致的茶马古道博物馆,鼎业集团也靠收取门票有了投资的回报。
丽江政府在开发的初期,还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要让古镇的居民也成为旅游的参与者,让纳西文化、纳西人也成为古镇的风景。那么,开发项目启动后,古镇居民的命运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对由企业牵头进行的这场开发,专家最关心的古镇历史文化能不能保护下来?而镇上的居民关心的问题更实际,他们的收入能不能也像丽江城的居民那样大幅度增加?这位纳西族妇女,她名叫白玉安,祖祖辈辈住在束河镇上,一直靠种地为生。束河开发项目启动后,白玉安用自家的老房子,开起了饭馆和客栈。那她和她的乡亲们,现在日子过的怎么样呢?古镇开发除了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还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居民生活
白玉安告诉记者,他们全家6口人,两个老人两个孩子,全靠她和丈夫种地来维持生计,年人均收入只有两千来块钱,自从开起了客栈,他们的收入几乎是以前的5倍。
记者:开了这个客栈之后一年收入有多少?
白玉:一万左右。
现在,除了开饭馆和客栈,白玉安家还有6亩地可以耕种,他们全家一年的收入就有5-6万元,在村里算得上是富裕户了。
这里是束河镇的四方街,一些从事了一辈子耕种的纳西妇女,也在这里摆起小摊卖起了纳西族传统的小吃。记者随意采访了一个卖丽江粑粑的纳西族老妈妈。
记者:一天能卖多少个?
老妈妈:6、70个。
记者:多少钱一个?
老妈妈:一块钱。
记者:以前是干什么的?
老妈妈:种地。
记者算了一下,单靠卖这种丽江粑粑,这位纳西老妈妈一个月就有一千多元的收入,老妈妈告诉记者,这比以前他们一年的收入还要多。
除了村民自己从事旅游业外,鼎束河古镇开发一年多来,鼎业集团为村民直接提供了140多个就业的机会,他们主要做导游,清洁工和绿化工,而通过一些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人员数达到4—5百人。
清洁工:自己当清洁工,每月350元,爱人开拖拉机,家里还种地。以前一家人收入3—4千元,现在有1万多元了。
过去,束河古镇的年轻人都要到外面去打工,现在他们许多人可以就近在自己家门口打工了。
当地青年:我的爷爷、父亲希望我们跳出龙门,开发后很多人都希望能回到古镇。
旅游业发展了,游客多了,村里人纷纷开始盖起了新房。村民李军告诉记者,由于他家宅基地多,这次他一次就盖起了一座客栈和一处商铺。
记者:“盖房花了多少钱”
李军:十来万。
李军告诉记者,他的客栈和商铺加起来有300多平米,现在,他打算把客栈和商铺全部出租,已经有3、4家来和他谈过。
记者:一年租金有多少?
李军:3、4万
如今,李军在茶马古道博物馆做保卫工作,妻子在鼎业公司做绿化工,再加上客栈和商铺的出租,全家4口人每年的收入将超过5万元。
把古镇风貌完整保留下来,避免受到商业化的冲击。开发商鼎业集团又要赚钱,怎么办?我们见到的纳西族风格的仿古建筑,有商铺、客栈、酒吧,是鼎业集团建设的旅游配套设施,全部位于束河古镇的外围,用它来赚钱。
古镇保护
鼎业集团旅游公司经理刘安告诉记者,他们在古城的外围征了300亩地,用于建造与之配套的商业设施,束河古镇项目鼎业集团预计投入5亿元,而这些配套设施的开发,是公司盈利的主要方式。
刘安:主要是通过我们的房子的出租、出售,以及游客进入门票的收入,来获得我们的利润的回报。
刘安告诉记者,束河古镇从去年8月底开始收取门票,每人30元,虽然现在游客不算太多,但等到古镇的景区整体设施打造完善后,预计每年光门票的收入就有两千多万元。
刘安:我们这个项目是长项大盘,我们希望通过前期的地产项目的运作来促进和完善这个旅游的发展,又通过旅游的快速发展来带动我们后期地产项目的开发,它是一个良性互动的项目。
鼎业集团副总经理孔凡雁告诉记者,公司预计的回报是十年。现在,他们开发的配套商铺、客栈和酒吧已经销售了60—70%,先期投入的两亿多资金已经回收了一亿多,几乎回收了一半。
孔经理:椐现在估计,最多5年就能盈利了。
而许多客商也看好了这片新的开发景点,来自福建的高超平先生长期在日本经商,去年回国探亲在丽江旅游时看上了这片房产,投资近500万元买下了一座客栈和一个酒吧。
高超平:第二天就决定了。
高超平告诉记者,他本来打算还回日本,而到束河古镇后,他改变了注意。
记者:现在还打算回去吗?
高超:不回去了。
高先生说,虽然现在来的人不太多,但他看好这儿的发展前景。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像丽江这样利用企业,对旅游景点进行整体开发,现在已经成为云南省发展旅游业的一条重要思路。我们从云南省旅游局得知,如今腾冲的和顺桥乡景区,就是由昆明柏联集团在开发,西双版纳的野象谷由浙江金洲集团在开发,昆明的野生动物园由金孔雀集团开发,而浙江绍兴的轻纺城集团计划投资15个亿,用十年时间,在云南陆丰县恐龙化石遗址上建一个世界一流的中国恐龙城。而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来参与合作,云南省旅游部门心中也有一杆秤。
旅游部门
这是位于保山市腾冲县的和顺桥乡,和束河古镇一样,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镇也是引进民营企业白连集团对它进行整体开发的。
罗局长:先把这个地方保护起来,那么他所有的古建筑,古房屋,还有一些古的牌坊,和顺乡原有几十个牌坊,把这些先保护下来。
在和顺桥乡,白连集团把一些老百姓的宗祠进行修复后,再交还给老百姓去供奉。而一些老建筑在得到维修后,也交还给当地的老百姓自己去经营。
罗局长:如果我们在开发一个景区景点,我们只去注重他的自然景观,而把他整个景区净化掉,没有原生的生活气息,实际上把文化的内涵,文化的魂挖走了,等于这个旅游就没有灵魂。
罗局长告诉记者,在西双版纳,有个香港老板曾经投入过巨资来搞开发,但是,由于企业没有把旅游和当地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结果投了钱,却引不来游客。
罗:那么败笔就是不注重把当地的文化结合起来,他是移植了一个宗教文化进去,结果和当地的民族文化,原生文化不相融,所以这个景点后来一直都不发达。
旅游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每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4%。但只有在开发的同时,保护云南独特的风情,才能保证它的旅游业长盛不衰。云南省省长徐容凯就认为,充分、有效的保护,将给丽江带来巨大的开发潜力。
徐省长告诉记者,作为云南省的主要支柱产业,旅游是云南省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不仅仅是丽江,整个云南省的旅游业都要在保护和开发上寻找平衡,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
我们还得到了一组最新数字,云南省2004年的旅游业总收入达345个亿,接待旅游者60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2.5%。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
首播时间:21:30
重播时间:12:35(次日)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