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南报道
近日,国家文物局的一位专家在见到记者的时候,不无忧虑地说:“最近大家关注东南亚海啸的救援活动,说这是与时间赛跑,而对我们南水北调的文物保护来说,时间同样是最大的敌人。”
与时间赛跑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既定的大型工程,所以文物的挖掘必须在工程开工之前结束,否则就将很难挽救。
2002年12月27日,由长江下游扬州段取水自流至天津的东线工程开工;2003年12月31日,由丹江口水库取水至北京的中线工程开工。只有西线工程还在论证之中。
参加过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性挖掘的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王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水北调工程经过的区域既有古战场、也有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比三峡工程的文物多得多,所以工作量非常大。在时间这么短的情况下完成众多考古任务,时间太紧。
如果说这个层面上的时间紧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人为造成的时间紧则是可以避免的。据媒体报道,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论证阶段,文物部门没有能够充分参与。虽然在渠线设计中,设计单位已经注意避开一些重要文物点,但是总干渠渠线的设计并没有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征求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南水北调总干渠的文物调查工作迟迟没有落实。
由于过去文物调查依据的材料并不全面,此外由于地下文物的不可预见性,已知文物点不等于工程涉及的全部文物,例如,三峡工程在开工之初所知的文物点仅有100多处,经过详细调查后由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立项的达到了1087处。所以,及早开展文物调查意义重大。
据一位匿名专家对记者透露,相关部门并没有吸取三峡工程的教训,给文物部门留的时间太少,所以很多重要文物已经很难避免被破坏的厄运。
与效率赛跑
同样需要想办法改进的还有效率。2004年8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会议上确定了由水利部门掌握文物保护调查汇总权的原则。国家文物局只有最终审批权。这意味着,文物部门为南水北调所做的调查工作最终要上交给水利设计部门批复。
“我认为这恐怕是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与三峡的最大不同了。”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王风竹对记者说。
“由于涉及到跨部门的合作,而且文物保护的经费是由施工方出,所以方案迟迟不批应在意料之内。”相关的文物专家对记者指出。
对此,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考古处李培松显得很着急。他对记者说:“时间紧,留给文物部门的时间不够,有的地方已经开工,但我们递交的可研报告还没有批下来,所有的保护经费也就没有批下来。中间环节多,耗费时间很长。对专题报告的审批按计划要在2005年第一季度完成,2006年所有的文物保护工作必须结束,目前都在等,前期的调查工作都在垫钱做。”
与资金赛跑
南水北调工程国家将耗资巨大来保护文物,这已经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但是,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经费上的落实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凡因进行基本建设需要文物勘探、考古发掘的,所需费用和劳动力由建设单位列入投资计划”。
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地方的工程还没有开工,所以也不能确定谁是建设单位,资金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到目前为止,垫付款项进行抢救性发掘已经成为工程沿线文物部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
一位文物专家对记者感叹道,由于文物保护所需巨大,讨价还价在所难免,文物部门自身没钱,所以很多工程迟迟不能开始。“时间不等人啊。我们本来拥有的时间就少,如果再等上一年半载,就是再多的钱给我们都没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