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于本月17日召开的长春市政府第五次全体会议拟邀请80位市民旁听。政府这一政务公开的举措,本以为会吸引市民踊跃参与,没想到,两天时间内,报名人数只占计划人数的50%,且多为离退休人员。(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政府政务公开的决心与“创举”遭遇到公民参政议政的“冷漠”,这有一定的原因。部分政府部门习惯性的权力专断,致使公众的话语权缺失;而公众表达自己声音的渠道不够畅通,又导致对诸如市长讲话或政府工作报告之类的事情难以产生很强的参与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冷漠”终将消失。但目前的政务公开措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市民旁听市府会议这一措施来讲,由于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层次等方面的不同,面对长篇累牍的政府报告,每一位旁听市民对政务公开的理解能力和“吸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甚至不知所云。其实,这种“政府念大稿,市民打瞌睡”的尴尬,还源于一个“台上”一个“台下”的“地位不平等”,其导致的沟通障碍,使得政务公开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举措,并不以提高市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及维护公众政治权益为目的,而是一种基于“功绩方义”的跟风行为。虽然自知政务公开的方式不恰当、操作性不强,但为了显示自己“体恤民情”,仍要借助新闻媒体大加宣扬这一“创举”的英明和将给市民带来的好处。
对于现阶段政府政务公开形势下公民参政议政的“冷漠”,我们不应该一味追究谁是“凶手”而空发牢骚,而更应该考虑有没有一种“创新”性质的政务公开措施,使市民不再“冷漠”。其实,政务公开的核心是“民”,不能“满堂灌”,应在考虑全体市民基本权益诉求的基础上,注重不同群体的不同的呼声与需求,因“民”
制宜,拓宽思路;在政务公开的同时,要注重保证参与者地位平等以及措施的可行性与实效性,辅之以激励机制。只有这样,市民的参政兴趣才会提高,政务公开举措才不至于再遭遇“冷漠”。(稿源:新京报)(作者:张华)(编辑: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