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市的220多万名持有公交卡的市民心里可能有点儿堵,因为随着该市地铁一号线开通日期的临近,他们手中的卡将可能因为无法在地铁使用而被迫换卡———尽管去年7月份来自国家建设部、北京、上海的专家及南京市建委、市政公用局等有关部门为此专门在南京召开公交卡实施地铁应用方案评审会,认为可以做到一卡多用,但来自地铁方面的声音依然让这些市民心中不安,而由此造成的多达6000多万元的资源浪费则成了当地部分人大代表鼎力反对的有力依据。另一方面,如果此举实行的话,仅使用了4年就达到了220多万张、刚刚走出困境正待大展鸿图的公交卡就此被迫退出舞台也实在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南京能在短短的四年之内将公交卡发展到如此规模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一个可以比较的例子是,北京市自2004年开始推广市政交通一卡通,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一卡通只发行了20万张,全市6000多辆巴士公交平均每天每车刷卡消费额不到1元钱,有的出租车公司一年只有39笔刷卡记录。而造成这一窘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使用麻烦。所以说南京市能在短时间内将公交卡发展到如此的规模,实在不易。
其实,交通卡的出现对中国的交通管理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也是整个交通系统今后发展的趋势。可就是这个使用起来快捷、便利的交通卡,却在其推广使用过程中会因为不同部门间的条块分割、互不协调而给消费者带来了种种麻烦。
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表现在交通卡上。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概是在2000年的时候,北京街头的路边停车处出现了不少的咪表,司机买卡,停车时刷卡即可。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在停车管理上北京开始和国际接轨了。我也在一次去崇文门办事的时候在停车场花50大元买了一张,并在那次停车时花掉了两元钱。我记得很清楚,当初停车场的管理人员对我说,买张卡很方便,而且又是刚刚发行的停车卡,即使不用也有收藏价值。后来的经历真的被这位停车管理员言中了,因为我再也没有碰到可以使用这张停车卡的停车场,一直到今天,这张卡我还保存着,真的成了“收藏品”,花50元买的卡我在四年的时间里依然只用了两元钱。
于是,在进入2005年不久,当我在去亚运村办事的一次停车过程中,当停车管理员告诉我要停车必须买卡时,我才发现路边的停车处又开始矗立起了一个个的咪表。但这一次我没有买卡,当然,停车管理员也没有再和我说这样的卡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我态度坚决地告诉她,不买!因为买了她的卡我到别的地方停车还是不能用,而我一年也到不了她这儿两次,这样的卡对我来说毫无用处。最后的结果是我给了停车管理员两元钱的停车费了事。
其实,这样的停车卡如果在全市的停车场都能使用,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司机都会买的。别的不说,单是省了准备零钱这一项,就会为大家带来不少的方便。
但现实不是。现实的感觉是,本来这种可以给你带来便利的这卡那卡的,却总会在生活中给你带来这样那样的麻烦,总会处处受“卡”。
(18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