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寓群省长作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第十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月17日上午9时在山东会堂举行开幕大会,山东省省长韩寓群作省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山东频道将直播大会开幕盛况,敬请关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在中共山东省委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全省各级政府同各族人民一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事业继续阔步前进。
——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50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5%左右,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9%、19%和11.6%。人均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1928美元。
——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改善。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万亿元、利税2230亿元、利润1340亿元,分别增长40%、41%和47%;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80,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83.4亿元,增长13.9%。全省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2675.6亿元,增加52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8.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8.9%。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8%,提高0.9个百分点。
——外经外贸跨上新台阶。全年进出口总值607.8亿美元,增长36.1%,其中出口358.7亿美元,增长35%;外贸顺差为109.6亿美元,增长29.1%。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50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106.6亿美元,增长38.3%。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3家先后在我省投资兴办企业262家。
——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589.3 亿元,增长37 .7%。建成投产过亿元项目411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58个;在建过亿元项目2513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256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我省有263家,占13.5%,增加81家。科技开发投入达到118亿元,增长13.6%。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继续加强。全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原油生产能力260万吨,沿海港口吞吐能力500万吨,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1009公里;投产重点煤炭矿井5对;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75%,韩庄运河段工程已正式开工,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巨野煤田开发、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烟大铁路轮渡、济南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原煤产量、发电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0.2%、21.1%和20%;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准箱,分别增长19.3%和21.4%。
——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和村镇建设投资均突破400亿元。新增城市道路面积780万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3000公顷、日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2000吨,城市主干道、出入口、旅游景点和住宅小区、背街小巷面貌明显改观。生态省建设开局良好。全省17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89.6%,提高3.7个百分点。威海和青岛、烟台3市分别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下岗再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7.8元,增长12.4%。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增长11%,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7929.9亿元,比年初增加910.4亿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平安山东"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一年胜利实现。这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来之不易。按照省委的工作思路和决策部署,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加强宏观调控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又一次重大机遇,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农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支持"三个亮点"和制造业加快发展;制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领域的投资。稳妥化解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认真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清理整顿开发区,加强煤电油运协调调度,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集中力量抓好"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取得显著成效。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年粮食总产量3516.7万吨,增长2.4%,棉花、油料、蔬菜、林果和畜牧、水产业全面增长,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3%,预计农产品出口增长22%。各种农村经济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力度,全省用于"三农"的投入增长48.5%;农业贷款增加235亿元,增长20.3%;直补粮农资金7.36亿元;减免 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38亿元。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30万人。
(三)加大"三个亮点"、"三个一批"培植力度,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加快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外经外贸跨上两个新台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亿美元,当年进出口总值超过600亿美元。成功承办了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等重要涉外活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1.9%,提高2.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6%,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1%,出口增长68.4%;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税收增长31.4%。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大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全省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35个,增加73个,其中过100亿元的13个。有6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海尔进入世界知名品牌行列。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招商成效显著,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旅游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接待国内游客1.17亿人次、入境游客11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14.7亿元,分别增长31.8%、53.9%和42.1%。去年,我省又有2个城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省累计已有18个城市获此称号。
(四)实施促强扶弱战略和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统筹区域发展迈出新步伐。
坚持分类指导,实施"三个突破":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在五年大变样的基础上,济南市高起点完成了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一年来城市面貌和经济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烟台市开放力度加大,发展步伐加快,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经济增长速度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一位。对菏泽实行重点帮扶,组织实施了"百个项目进菏泽"、"西输东接"等工程,落实了一批"东西联动项目",去年菏泽经济增长速度1990年以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落实青岛计划单列城市经济管理权限,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批骨干企业、知名品牌越来越强,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落户青岛。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体系编制已经完成,区域内部合作全面启动,"8+2"无障碍旅游区、胶东半岛3市人才开发一体化工作机制开始建立。制定完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对30个强县和30个欠发达县的激励帮扶机制,加大对口扶持和干部交流力度,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全年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上年增长24.8%。
(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全部农业特产税。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建立了省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省属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加快。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财政体制、价格体制、户籍制度等项改革稳步推进。集中开展食品、药品、农资市场等专项整治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非法促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改善。
(六)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开发就业岗位,不断完善就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保险金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全面展开。农村"五保"四级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全省22万"五保"对象的生活有了保障。清欠历年拖欠建筑业农民工工资30.7亿元、企业职工工资6.6亿元、被征地农民补偿费9.5亿元。安康居住工程开始启动,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达380万平方米。社区基础设施、组织制度、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各位代表!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为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路水电医学"五项工作,两年来进展顺利。到去年底,共投资130多亿元,改造农村公路6.1万公里,使2.8万个行政村新通了油路,受益人口达到2300万人,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油路。两年解困缺水人口124.6万人,其中历史性缺水人口62万人、新增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人口62.6万人,解决历史性缺水人口饮水困难的目标基本实现。在全面完成乡以下电网改造的基础上,投资38亿元,基本完成了县城电网改造一期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参合农民达到1371万人。两年投资10.9亿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05万平方米;向贫困地区中小学提供助学金、免费发放教材、减免学杂费,共资助贫困生10多万人。
(七)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广泛开展"双学三创"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全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区6个,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60个,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47个。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028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1项;专利授权9733件,均居全国前列。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一费制","普九"成果得到巩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加快。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94.6万人,增长24.4%。加强了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一批新闻、出版、影视、文艺作品获全国性奖项。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更加普及,成功承办了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济南赛区的比赛,我省体育健儿在第28届奥运会上获4枚金牌、3枚银牌、创5项世界纪录,取得历史性突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巩固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1‰。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富有成效,"双拥"共建活动迈出新步伐,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慈善事业起步发展。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得到加强,防灾减灾和档案、史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八)大力推进"平安山东"建设,保持了社会稳定。坚持重心下移,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平安山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加强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加强治安防范,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积极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网络,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省信访总量下降6.8%。广泛开展"安全生产落实年",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6%和12.8%。
(九)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大力推进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加强同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省市两级政府建立了定期学法制度,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各级政府机关有30多万人参加了学习培训;对现有行政许可事项、许可主体及许可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确定了70个省级行政许可主体;26个省直部门、15个市、近百个县(市区),实行了行政许可集中、联合、统一办理制度,"一个窗口"对外办公,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方便了人民群众。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各位代表!面对新的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全省上下坚持省委"一二三四五六"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不动摇,高扬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主旋律,呈现出人心思上、人心思稳、人心思干的可喜局面,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面貌不断变化,发展环境不断改善。这是全省各级坚决落实中央各项政策部署、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中共山东省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省人大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省政协积极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辛勤劳动、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鲁部队、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中央驻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政府工作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山东现代化建设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向在我省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合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工作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高新技术产业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远不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没有完全消除,市场主体活力不够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够高,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到来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多,政府工作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任务很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和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仍然存在,土地、资金、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制约日趋严重。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不强,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意识淡薄,作风不扎实,工作效率不高;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侵害群众民主权力和合法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问题,下决心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对我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一场严峻考验,对我们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是一场严峻考验。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做好预防和化解的充分准备,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二、2005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2005年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并为实施"十一五"计划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根据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全面正确地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努力实现"一个目标"、把握"三个关键"、落实"三个加大"、做到"三个增加"、抓好"五个突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外贸进出口增长18%,其中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5%。实际工作中要力争发展得更快更好。
做好今年的工作,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要更加注重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要更好地利用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解决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要从实际出发,做好结合的文章,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要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加强农业基础、提升加工制造业素质、加快服务业发展;着力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发展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加快科技进步,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着力抓好财源建设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最优化的机制,建立健全在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管理体制,更多地用市场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解决影响全局的突出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健全有力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把建立市场机制和实施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综合配套,统筹协调,相互促进,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
四要更加注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调整,紧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努力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从全球化视野和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
五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社会服务职能,加快实施科教兴鲁、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保护耕地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有利于创业发展和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六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营造风正气顺心齐、团结和谐稳定、改革发展创新的环境氛围,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依靠法律和制度,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和完善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的有效机制,巩固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千方百计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一是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法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继续搞好粮食直补和优良品种补贴,确保粮食生产"三条底线",放开放活粮食市场。启动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三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带。制定实施新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商品流通网络。四是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农业税税率再降低2个百分点。认真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制定的各项惠农政策,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省市财政预算安排支农支出都要有较大增长。五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搞好规划,集中布局。以搞好"路水电医学"建设为基础,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力争今年新转移100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搞好生态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六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多元化。大力推进乡镇配套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新模式和新途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培育农民自我发展和进入市场的能力。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是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实力的迫切需要。要围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力度,重点突破。
积极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以七大产业链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发挥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拉长产业链条,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尽快形成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强化协作与分工,加大区域产业资源的协同整合。大力推进园区招商和建设,提高园区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集中精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和高技能员工队伍,更好地适应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大力繁荣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更新观念,清除阻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以旅游业、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挖掘齐鲁文化资源,抓好重点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丰富完善"山水圣人"和"黄金海岸"两大旅游体系,打造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工农业旅游和会展旅游等新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统筹推进旅游、文化、城建、商贸、餐饮业的建设与发展。完善金融体系,搞活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产业。支持地方金融机构重组整合,吸引国内外商业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拓宽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发展大型物流基地和物流产业群,培植一批物流名牌企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民营经济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技术信息、法律服务和行业协会六个服务体系,管好用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创业资助和市场开拓。全面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主导产业,推动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造和上市融资,支持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吸引和支持外地民营资本来我省投资兴业。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教育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严格自律。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模式,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成果转换机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和风险投资为支撑的多元化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
(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抓紧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分配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维护出资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稳妥推进资源枯竭矿山企业、资不抵债企业的破产,关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中小企业中退出。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遵守宏观调控的新型投资体制。非政府投资项目,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必要的核准制或备案制。改进和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实施省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和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完善政府投资后评估制度,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放宽投资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以强化规范财政管理为重点,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对政府组成部门全部实行集中支付。
积极探索和建立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监管制度。坚持依法征税,完善征管体制,强化税基控管,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建立相关部门协税工作责任制。扶持发展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培植县乡财源,逐步解决县乡财政困难。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改革的基本思路,逐步建立政事职责分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的用人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快行政机关后勤改革。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严格控制划拨用地供应范围,逐步对经营性项目用地全面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继续搞好电力和城市供水、供热、燃气、公交等市政公用行业的改革。
(四)全方位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
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把利用外资与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城市群结合起来,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重点引进一批高新技术和大型基础性、装备性项目,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利用外资,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大企业与世界500强合资合作。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鼓励外资通过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大力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和服务外包项目,发展现代加工贸易。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高、增值大的加工环节和研发、采购机构转移到我省,支持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企业联动发展。加快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和专业队伍为依托的招商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利用外资大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软环境,提高"大通关"服务水平,增强环境吸引力和竞争力。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鼓励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产品质量、环境管理和安全标准等体系认证。建立激励机制,支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培植一批知名出口品牌。搞好出口加工区建设,扎实推进青岛区港联动试点。加快出口市场多元化和外贸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落实好出口退税政策。改善进口商品结构,扩大重要物资、原材料和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完善外经贸预警机制,做好反倾销、保障措施和技术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提高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推动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支持和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加大对外投资,联合、联片开发国外、省外战略资源。继续搞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鼓励企业积极承揽境外大型工程项目。切实保护在外人员的安全和利益。
(五)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青岛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促进青岛临港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加快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聚集,产业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加快成为区域性国际贸易、金融、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北方航运中心。落实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进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市场体系一体化进程,统筹解决交通、能源、供水等问题,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促进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大力推进"三个突破",促进东中西联动发展。济南要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发展省会经济,高水平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着力构建区域性金融、科技、物流和人才中心,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充满现代化气息、代表山东形象的省会城市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烟台市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切实抓好汽车、电子信息等重要项目建设,增强配套能力,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面落实扶持菏泽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实施"三进两出"帮扶措施,加快推进"百个项目进菏泽"和"西输东接"工程,加强对口支援,引导更多的项目和企业向菏泽转移,促进菏泽加快发展。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东中西联动发展的协调机制和具体政策。在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加快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全面落实支持30个经济强县和帮扶30个欠发达县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兑现奖励措施。
(六)加紧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
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严格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研究生培养工作力度,努力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引进培养知名教授,培植知名专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推广"双元制"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抓紧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重点支持12个省级以上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重点扶持20个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研发能力。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提升经济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行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认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以 "泰山学者"和省级学科带头人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级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七)保持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适度快速增长。突出搞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确保济南机场扩建工程投入运营,搞好青岛、日照等港口扩建,加快济青南线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准备开工胶东调水、东调南下工程,开工建设一批煤炭、电力等能源项目。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产业、企业和项目建设。以城市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和国债项目要向农业、生态保护、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启动一批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的建设项目。坚决制止新上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项目。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健全担保体系。积极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尽快制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意见。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制定和完善繁荣城乡贸易、拓宽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制定和完善发展文化、娱乐、健身、餐饮等健康文明消费的政策。规范整顿市场秩序,开展交通、食品、药品、烟草、房地产等专项治理,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和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强制消费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积极推广信用消费,促进消费方式转变。加强物价监督检查和执法,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八)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
全面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综合治理和黄河三角洲、南四湖湿地生态保护,启动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严格执行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严格规范的排污总量控制体系,突出抓好燃煤电厂脱硫和水泥粉尘治理。以"三荒、三沿、围城"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和生态保护,实施近岸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制定土地集约利用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系统推进循环经济试点,扩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城市建设。按照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合理开发的原则,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约原材料、节约矿产资源工作。加强资源开发监督管理,适度控制矿权审批总量和开发总量,严格资源勘查开发准入,实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遏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对工业废物和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推广沼气工程,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九)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进一步增加公共支出,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继续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重点打击各种严重暴力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和各种形式的恐怖犯罪活动,进一步提高维护国家安全、驾驭社会治安局势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水平。努力提高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重视和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完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及时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严防各类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建立包括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个人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诚信社会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规范文化市场,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事业。优化整合资源,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繁荣发展哲学和社会科学事业。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倡晚婚晚育,鼓励育龄妇女避开生育高峰期,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力做好十运会的备战参赛和十一届全运会申办工作。进一步做好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和档案、史志、气象、测绘、防震减灾等项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切实搞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转业军人和退役士兵转退安置,更加扎实地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十)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政府承诺的做好关系群众利益的八件事,经过各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年要再接再厉,继续抓好,取得更大进展。各级政府要把增加社会就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今年力争实现新增就业103万人,进一步提高城市低保水平,扩大农村低保试点。要更加重视和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进一步强化措施,抓好农村"路水电医学"建设。今年再投资60亿元,改造农村公路2万公里、建设大中型桥梁1500座,确保年底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让全省80%以上的村庄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投资38亿元,改造农村电网设施;继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继续安排农村中小学助学金和免费发放教科书专项资金,建立学籍管理制度,把辍学率严格控制在2%以内。
在继续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时,今年起还要集中力量再办以下几件事:一是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旧住宅小区、背街小巷、城中村的整治及绿化美化,开工建设6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洁净的饮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二是加强村庄规划建设。这是涉及农村发展的长远大计。要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庄适度集中进行旧村改造,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三是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抓紧完善公共卫生"两个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控制医药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加大对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四是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山东广电中心、山东书城,做好省会体育公园、展览馆和档案馆等重要设施的规划设计和选址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四、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
2005年,各级政府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肩负着重大而艰巨的社会责任,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善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各自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机遇;必须正确分析判断形势,全面把握社情民意,善于运用市场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行政能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健全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决策事项,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要认真组织专家论证和决策评估;对涉及面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要积极推行公示、听证等制度,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谁决策、谁负责,对超越权限或违反法定程序造成重大损失的决策行为,严肃追究决策者的责任。要强化考核监督,做到奖罚分明。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社会首先是要建立法治政府。只有先治好官、治好权,才能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要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建立健全行政许可配套实施制度,严格规范行政行为。认真执行《行政复议法》,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必须依法受理。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对因违法行政给群众造成的损害,必须依法予以赔偿;对因政策调整给群众带来的损失,必须依法予以补偿。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快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实施《山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改进管理经济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经济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意识和能力。要按照建设阳光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搞好政府网站建设,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充分发挥其公开信息、宣传政策、引导舆论、维护稳定的作用。要按照建设服务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推行行政许可统 一、联合、集中办理,方便人民群众,提高办事效率。
切实加强政风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努力做到一切工作都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工作都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去落实,一切工作的成果都体现在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上。坚持量力而行,勤俭办事,坚决反对和制止铺张浪费,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决不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严格执行《统计法》、《审计法》,推进统计改革和建设,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审计监督。大力加强廉政建设。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认真遵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纪律监察、行政监察,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有关条例规定,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健全廉政制度,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廉政承诺。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继续解决好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在政府机关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各级公务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各位代表!我省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责任重大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同心同德,务实苦干,奋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在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完)
韩寓群作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结束。会议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