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4
2004,四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全省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556亿元,增长12.7%,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的主要经济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8‰。
亮点一:
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免征了57个民族县(含民族待遇县)的农牧业税及附加。5.22亿元粮食直补资金及时兑现到农户。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进一步延伸。省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34.2亿元,增长29.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支持企业技改,加强工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搞好运行调节,工业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165.2亿元,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46.5亿元,增长25.8%;实现净利润200亿元,增长31.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2%。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有保有压、扶优限劣,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投资增速比年初回落52.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增长88.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投资增长42.3%。
发展壮大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消费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旅游总收入实现566.2亿元,增长34.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增长93.1%。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金融平稳运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大依法治税和审计监督力度,确保财政增收,确保重点支出。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670亿元,同口径增长20.3%。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80.6亿元,增长20.3%。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注重风险防范。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62.1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各项贷款余额6475.9亿元,增长11.3%。
亮点二:
“三个转变”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
“三个转变”成效明显。清理整顿土地市场和各类开发区,撤并开发区114个,依法收回闲置土地726.96公顷,补追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4.8亿元,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招拍挂出让。全年各项建设占用耕地4965公顷,新增耕地5267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创业,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1.3%,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8%。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人才成长创业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力度加大,改制面达85%。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有所加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配套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等项改革。启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和市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培育出口主体队伍和商品基地,积极拓展川产商品国际市场。成功举办了川渝、川澳、川京、川浙和西博会、花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积极参与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合作。进出口总额达68.7亿美元,增长22.0%。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增长8.1%;引进国内省外资金480亿元,增长57.4%。外国驻川领事机构增加2家。
亮点三: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向前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推行中小学“一费制”,规范了学校收费行为。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文艺创作取得新的成果,文化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民间文化抢救和文物保护工作得到重视。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9.9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3元,增长15.7%。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0.9万人。省财政安排特困群体救助资金5.9亿元,增长89.25%。“两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151.5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扶贫帮困力度加大,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6.8亿元,20万特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累计退耕还林80.56万公顷,配套荒山造林7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7.94%。
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好转。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和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加大。狠抓安全生产“六落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示范乡镇建设活动,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严肃查处重特大事故。
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成效明显,基层治安防范体系进一步健全。
展望2005
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3‰以内。
加强经济调节,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元以上,粮食增产30万吨以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好“五良配套”,实施优质、丰产粮食产业工程。全省免征农牧业税及附加。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好粮食直补政策,继续停止收取个体工商管理费,延伸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把改革、改组和改造结合起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活力和整体竞争力,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净利润增长“双十五”。继续培育壮大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整合旅游资源,完善点、线、片结合的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加快红色旅游线、西环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确保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债支持,鼓励民间投资,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的投入,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抓好体制和机制创新,集中力量打好改革攻坚战。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新型投资体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改革。
提高开放水平和质量。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把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四川。争取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办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保持引进内资的良好势头。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加快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搞好“大通关”、出口退税等综合服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确保出口增长1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实行平等待遇,扩大市场准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建立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评价制度及问责制度,严肃查处吃、拿、卡、要行为,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大中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培育城镇群落,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
做好财税金融工作。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安排724.8亿元,同口径增长10.3%;一般预算支出安排723.8亿元,增长5.9%。引导金融机构搞好金融创新,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改进银企关系,共建金融安全区。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增强成都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功能。
强化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对食品、药品和农资等重要商品的专项整治力度。加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搞好商品检验检疫。完善产品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形成监管长效机制。
着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强社会诚信宣传,增强全民信用意识。加快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推动信用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完善银行、保险、证券等方面的信用管理体系。
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落实监管责任。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和经营者监管制度。
完善价格监管机制。建立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应急机制。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听证制度,规范垄断行业和服务业的价格行为。
改善社会管理,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使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节过高收入,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坚决纠正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搞好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推进社区建设。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确保一方平安。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机制,打牢基层维稳工作基础,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稳定评估机制,制定维稳预案。
狠抓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
搞好公共服务,繁荣社会事业
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增加教育投入,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搞好“两基”攻坚,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中小学“一费制”。
增强科技服务能力。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抓紧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推进省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共享水平。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文化产业,创作文化精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抓好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和网络整合。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抓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促进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办好乡镇卫生院,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搞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做好老龄人口工作。认真实施新“两纲”,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
关心群众疾苦,改善人民生活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公益性事业,广开就业门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着力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征缴率,确保基金安全。
做好扶贫济困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继续实施“五大扶贫工程”,把扶贫项目、资金落实到村到户。加快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三州农村通信扶贫工程。重视抓好防灾救灾工作,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为适应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
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
积极稳妥地推进省政府机构改革,强化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领导班子和公务员队伍建设,表彰一批“人民满意公务员”。
实行行政问责制,建立省、市、县行政效能投诉中心。
加大县、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力度,在省级部门和市州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狠抓廉政建设,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
我们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五种能力”,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
途径一:坚持科学行政
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使政府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进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努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实行听证和公示制度,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途径二:坚持民主行政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高度重视省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坚持联系人大代表“三项制度”和约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认真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批评和议案、提案办理工作。
途径三:坚持依法行政
实施依法治省方略,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搞好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提高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的质量。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综合执法试点。
途径四:坚持反腐倡廉
加强对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述职述廉制度,严格执行廉政承诺。重点抓好对工程建设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产权交易进入市场、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加强审计工作,依法实行审计公告制度。
名词解释
“4433”工程
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2004年要抓好的140个重大项目,即建成南广高速公路、双流机场北指廊等40个项目,加快建设紫坪铺水利枢纽、西攀高速公路、遂渝高速公路等40个项目,争取武都引水二期、亭子口水利枢纽、广巴高速公路、乐宜高速公路、广安电厂三期和福溪电厂等30个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做好雅泸高速公路、巴郎山隧道、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和毗河引水工程等3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
“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
按《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的意见》要求,我省自2004年起用两年时间培训农民工1000万人次,使现已转移和输出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系统的技能培训,掌握1至2种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全省计划培训农民工2004年和2005年各500万人次。
“一费制”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费用。
“五种能力”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意见》中提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五种能力’。”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