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月23日的现代快报报道,明朝时,安徽省歙县柘林镇出了一位勾结倭寇、为虎作伥的大海盗王直。官修的《倭变事略》对他曾这样评价:“继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以为奸。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动,东南绎骚……恶贯滔天,神人共怒。”但就是这位可以盖棺论定的民族败类,竟有人为他修墓立碑,替他歌功颂德。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谁会为一个“恶贯滔天”的人物树碑立传;二是有关部门又怎么会为它开绿灯放行的。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容易揭开:这座建于2000年11月18日的墓,是由“日本国长崎县福江市才津为夫”等12名日本“友人”捐资完成的。那么第二个问题呢,我们的主管部门为何失之监管,让一个有损于国家尊严,让国人蒙羞的汉奸墓碑最终树立了起来?
在说到为王直修墓立碑的是12名日本“友人”时,该新闻以“更让人不解的是”这样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惊诧。其实,“友人”们的行为倒不一定“让人不解”,但也许正因为是“友人”的关系,相关部门才放弃了自己该当担起的职责,以至让国人最终丢了脸。
有些部门、有些官员面对着不同的对象时,心态是截然不同的。对前来办事的同胞,常常要摆足老爷的架势,将优越感扩大到极致。而面对着外国“友人”时,就谦逊多了,客套多了,礼仪也多了。因为弄不好就是“国际影响”,就是“招商环境”,甚至直接间接地与自己的乌纱帽和美好前程搭上了关系的,于是便要处处陪着小心,只要“友人”有要求,那有条件的要满足,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来满足。对这12名日本“友人”到中国来,为中国的一位古人来修墓立碑,我们的主管部门是不可能不去关心一下这位“古人”的来龙去脉的。了解清具体情况后,也许也愤怒,也许也难堪,也许也犹豫,甚至还骂了娘,但权衡利弊后,最终还是笑眯眯地盖了章,然后再宽慰自己说,这是为“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为优化投资软环境做出的必要的牺牲。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日本人掏钱来纪念一位投靠他们,替他们卖力卖命的大汉奸,一个卖身求荣的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样的日本人早已不再是我们的朋友。如果说“友人”的话,他们也只是王直之辈的“友人”!对这些“友人”,对这些“友人”可能的投资,我们完全可以说一声不欢迎。
我希望我们有些人,胸膛要挺直,眼睛不斜视,敢于说拒绝。如是,为汉奸立碑的事应该就不会发生了。(作者::朱永平)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