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至今,国家连续16次降低药品价格,平均降幅15%,但老百姓还是认为药价太高。原因何在?记者就此采访了参加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熟悉医药行业的人大代表,他们认为,药厂定价、医药进价、流通环节混乱、医疗体制不顺是造成药价虚高的4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药价贵在新特药
众所周知,各地实行医药招标制度以后,以青霉素、先锋霉素等为代表的常用普药,因药厂、医药公司等竞争激烈,药价大幅缩水,利润空间不大,厂家常主动参与招标,让出水分,招标部门为了压低价格,也要求药厂直接参与。普药利润低,有些药厂和医药公司甚至不愿经营。在人们的印象中,医院使用最多的就是普药,那么,药价到底贵在哪里?
“贵在新特药上。”省人大代表、三门峡市天源铝业职工医院药剂师胡海燕说。
胡海燕介绍,如今的新特药层出不穷,几乎每个药厂都有自己的主打品牌,这些新特药往往没有进入医药公司,而是限定某一个公司或个人在指定区域内销售,同时直接进入医院,价格受到厂家或销售方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多种形式的垄断,老百姓在市面上买不到,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或者说变相的垄断经营,从而获取最高的利润。
●新特药有什么水分
新特药的水分在于中间环节——药厂、医药代表、医生等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药厂推出新特药以后,药价不透明,依仗自己的“独家买卖”,面对政府机构实行的招标制度,利用招标单位不了解自家药价,一些医药公司趁势恶意招标,药商们组成价格联盟,在投标某一药品时,甲故意报高价,乙则报价偏低,最后由乙中标,反之亦然。通过采用虚报价格的方式扰乱市场,把本来价格不高的药价抬升数倍、数十倍,令招标单位无从控制。这是招标不能为新特药“缩水”的重要原因。新特药如此摇身一变,成了让百姓心寒的“贵族”,其可观的回扣,使一些医生“乐开不疲”。
事实上,有些新特药并非新品。省人大代表、许昌市中心医院副院长牛峰说,现在药品的更新换代很快,但药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不多,有很多所谓的新特药,其实不过是在原有药品的基础上,对配方稍加改变,一换包装就成了“新药”。
我国药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3种形式。政府数次降的是“最高零售价”,它是“政府指导价”。而许多药店在实际操作中,其零售价格有很多早已低于这个指导价。在这种情况下,降低药品的“最高零售价”,百姓不会有什么受惠的感觉。
牛峰说,为了降低药价,许昌市中心医院曾经对本市的医药超市、零售药店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根据医院所进药品,实行同品种、同规格对比价格,然后再向厂家压价,以求药价尽可能与市场接轨,虽然取得一定效果,让百姓尝到了实惠,但“治标不治本”,药品中间环节繁杂,根本无法控制。
同样,这一问题也让想出很多招法治理药价虚高的安阳市卫生局没有好的办法。
另外,零售药店销售时,利润微薄即可出售,医院必须在国家规定的价格范围内,不能突破国家规定的零售价,还要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20%,医院价格明显偏高。
●物价部门定价不科学
物价部门对药价定价不科学,也是导致药价高的因素之一。
胡海燕说,目前物价部门对药品定价时,出厂价一般较低,最高零售价定价高,最高价和最低零售价之间的差距太大。有时一个药品最高定价80元,实际上只卖40元,或者更低。弹性大,给厂家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造成医院和零售药店销售的同一种药品价格悬殊,医院价虽高,却并不违反相关规定。
牛峰说,药价由生产厂家所在地的物价部门核定,容易出现保护本地利益的现象。药品定价已超出本身价值,异地物价部门并非专业人士,只能根据产地出具的相关证明在原价格基础上核定,定价高是必然的。
●医疗体制要“变脸”
百姓看病才能省钱
药价高在全国是一个共性问题,药品离开药厂就开始明显“发胖”,单从源头,就非医院所能控制,所以国家必须从体制改革上寻找出路。
牛峰认为,诱发药价虚高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即医疗体制、药厂定价、医院进价、流通环节中新特药品种混乱。药价成为百姓“看不起病”的主因。
接受采访的省人大代表们表示,目前,国家对医疗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小型医院,缺乏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只能“以药养医”,否则无法生存。全省乡镇医院中,因无法经营而倒闭的最少有三分之一,有效益的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市、县、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不完整,医疗设施大多集中在城市,乡镇百姓患病只能往城市跑,综合治疗费用高。
要解决药价虚高,要靠国家整个医疗体制的改革。例如现在新兴的乡镇医疗合作制度,应该进一步完善,加大县乡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投入和资源配置,尤其是缺医少药的地区,首先让老百姓少跑路、少花钱、看得起病。
另外,提高医疗技术收费价格,相应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和服务水平,降低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收费和药品价格,改变本末倒置现状,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低廉的药品价格,从根本上杜绝药价虚高。
作 者:李敬欣 梁建辉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