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短,但对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却比以往要长,并且实际和明确。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在审议和讨论中,就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来自吉林农业大学的薛玉山委员认为,去年我省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主要是我省认真贯彻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和我省实施的一些新举措的成果,可以说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今年如何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效益,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等,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线提出来十分及时和必要。我省是农业大省,应当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中低产田改选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稳产高产。二是要把建设现代农业和培养现代农民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三是要把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通过推广农业机械化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转移出去。四是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节本增效来增加农民收入,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李春山委员接过话题说,作为农业大省,在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的同时,应当运用市场手段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防灾能力,解决靠天吃饭问题的同时,应当建立长效的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科学利用天气。国外最长的预报、预警可达3个月。特别是在我省的西部地区,去年的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不能让农民的投入全白搭呀。
在驻地房间,记者遇到了人大代表李玉宗,身为全国生态第一村村长、龙井市合成利企业公司总经理,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感触颇多。一家一户的自然经营,只能富一时、一会儿、一小块儿、几个人,走产业化之路,才能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长期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彻底改变城乡差别。当了32年村长的他,坚持不懈地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着,力图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把农副产品生产车间化、品牌化,但往往受到资金、交通、能源、市场等要素的制约,成效并不理想。比如搞养殖业,规模小了效益不行,大了又没有经济运输半径内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少了上多了下,三年起三年落,总是做不大。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三四百万他们的公司还可以操作,上千万的就力不从心了。政府相关部门要是建立一个服务全省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库就好了。说到这里,李玉宗的眼中充满了渴望。(本报记者石)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