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周桂根
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钱志新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江苏省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各代表团对计划草案和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财政经济委员会在会同有关委员会初审的基础上,又根据会议期间代表们的意见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
2004年全省各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经济运行总体上既快又好,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消费需求增幅有了提高,沿江开发呈现新气象,民营经济不断加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总的来看,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些地方、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物价水平持续居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压力仍较突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对此,省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
省人民政府安排了全省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外贸出口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并且提出了实现预期目标的措施。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我省今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确定的预期目标和提出的措施符合本省实际,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是能够实现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本次大会批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批准《关于江苏省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三
实现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对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对于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真正把经济工作重点转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措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了圆满完成我省2005年发展计划任务,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集约型工业,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评估体系,引导正确政绩观的树立,努力使我们的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二)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要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继续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富裕农民为重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外向化和标准化水平。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拓宽农村劳务输出渠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深化农村改革,改进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着眼于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行股份制改造,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要毫不动摇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培育和弘扬创业精神,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加强政府服务和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鼓励政策,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积极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要继续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实施“四项转移”特别是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苏北土地、电力相对宽松的条件,对基础设施投资和能源项目的安排进行倾斜。加快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沿海经济带,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苏北工业化进程。要全面落实鼓励沿江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推进新一轮沿江开发,打造产业集聚的新优势,促进苏中快速崛起。要进一步提升苏南发展水平,率先发展,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五)大力推进富民进程。要把富民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切实抓紧抓好。要突出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人数,严格控制失业率,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要继续做好“两个确保”与“三条保障线”工作,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努力保持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规范分配秩序,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要做好失业职工、失地农民、拆迁居民和因灾因病致贫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大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力度,鼓励、引导多元化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强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坚持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抓好重点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生态省建设进程。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