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的年味越来越浓。两年前下岗的王刚,过了年就50了。他为人木讷,但脑子不笨,总琢磨着做点“节日生意”。
去年春节,王刚进了3000元的盒装水果,从三十儿下午一直卖到了正月初六,发了一笔小财。有了成功经验的老王,今年更是动起脑子,寻思着春节前再进点什么货。
老王是地道的沈阳人,爱吃酸菜。今年上秋,他买了三口大缸,渍了400公斤酸菜。他对老伴说:“咱渍的酸菜味道好,那歌不也是唱‘上酸菜’嘛,今冬我就给饭店送送。”酸菜刚下来,老王就骑着自行车,挨个小饭店开始推销。每到一处,老王都从厚实的军大衣深处伸出两只通红的龟裂的手,掀开车上大袋子的布盖子,一边吐着白白的水汽,一边麻利地掏着酸菜,不厌其烦地给人家看给人家讲。
渐渐地,老王卖出了信誉,跟他要酸菜的饭店越来越多,自行车也换成三轮车。为了维持自己的信誉,老王不敢迟到更不敢不送。他通常是天不亮就骑车出门,一走就是小半天。老伴看着他心疼,说:“你就悠着点送吧。”老王却说:“你不知道,干这行的多着呢。送晚了,人家就不要咱的酸菜了。”
吃饺子是春节里的特色。老王从这里面看到了商机:都市人包饺子嫌麻烦,饺子皮肯定好卖。老王白天坚持送酸菜,晚上坐在家里和面、擀饺子皮。两袋25公斤的面粉,一个星期下来全擀完了。老王夫妇的手腕子肿得老高,筷子都要拿不起来了。邻居们都说老王能吃苦,脑子快。老王咧开嘴笑着说:“这年头挣钱不难,就看你挣不挣了。”
老王反复核计着他今年的家庭梦想:给媳妇买件羊绒衫,给儿子买双好皮鞋,还有给父母换台电视机。想到这些,老王心头甜滋滋的,发梢也冒出了热气……本报记者常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