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北江大堤加固中的争论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尽早再次召开论证会,真正做到科学决策,确保北江大堤万无一失。”昨日,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珠宝玉石及贵金属检测中心主任郭清宏提交了相关提案发出呼吁。
25亿元的民心工程不安全?
北江大堤是我国七大堤防之一,也是珠江三角洲的防洪屏障。其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加固工程,已作为省十大民心工程第10项“城乡防灾减灾工程”的重中之重,投资25.45亿元,并于2003年10月29日启动。郭清宏在提案中说,要确保北江大堤的安全,关键在于根治管涌。关于管涌成因,多年来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传统观点认为,管涌是与堤基下厚约30米的第四纪冲积层中的孔隙水渗透水流有关;新观点认为,管涌既与冲积层中的渗透水流有关,也与冲积层下面白垩世红层中的裂隙-溶洞承压水有关,而且后者是主要的。
郭清宏说,北江大堤建国后已实施的加固工程均按传统观点设计,有事实证明它不能“对症下药”地有效抑制管涌发生,因此设计上的争议牵涉到大堤安全成败和国家巨额投资正确与否。
管涌之祸:1994年保卫大广州
北江大堤的石角段,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管涌,以致堤坝溃决。1915年7月9日,由于石角等堤段的崩决,广州市曾受淹达7天之久,死亡超10万人,损失严重。建国后,1955-1987年间,北江大堤虽然经过一次比一次大的三次加固,但是,1994年和1997年大洪水期间,石角堤段仍发生了较严重的管涌。
尤其1994年6月,北江遭遇50年一遇的洪水,当时媒体报道中充斥着“北江大堤告急!广州告急!珠江三角洲告急!”字眼。当年6月18日、19日,清远石角堤内出现了多个管涌。当时的媒体报道说,“管涌管口宽,水流急,喷口压力大,50公斤重的沙袋投进去,就像一片树叶被抛向空中,瞬即又像泥丸沉入水底……”后来经过军民6个小时的艰苦努力,才制服了管涌。这惊险的情形使当时的媒体喊出了“保卫大广州”的口号。
忧隐患专家曾上书李长春
面对北江大堤存在的安全隐患,广东省地质勘察局研究员、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常务理事杨超群和水文地质专家、高级工程师杨鹏儒于2002年7月27日曾联名上书当时的李长春书记和卢瑞华省长,建议多学科专家调研后对管涌的成因作正确判断,“对症下药”根治管涌,确保北江大堤安全。中科院广州分院原院长谢先德对此建议给予了极大支持,专门致函卢瑞华称地质老专家的建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2年12月24日-25日,广州市科协根据黄华华的批示,主持召开了“根治管涌,确保北江大堤安全”学术座谈会,两位高级专家在会上分别做了“基础地质与北江大堤安全的关系初探”和“认识管涌四十年”的发言,重申了管涌成因的新观点,得到与会地质学家和部分水利专家的赞同。
郭清宏说,北江大堤管涌成因的研究已取得长足发展,勘察探测结果均表明管涌成因的新观点是有比较充分的科学依据的,这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专家的支持。
还有20亿如何投放需慎行
“真理只有一个,既然传统方案无法根治管涌,就应探索新的根治方案。”郭清宏说。
郭清宏在提案中建议,有针对性地组织包含有党政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人士参加的“北江大堤管涌成因及其加固工程设计方案的论证会”,确保几百年稳固。趁现在加固才花1/5左右的资金,另外20亿元如何投放并达到最佳效果,已是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加固方案两种观点
1 传统观点认为,冲积层属强透水层,而红层的透水性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治理堤坝管涌,主要是对冲积层中的水流通道进行封堵。
2 新观点认为,江水沿红层中裂隙下渗,侵蚀基岩中的钙质,从而形成溶孔乃至溶洞,出现裂隙-溶洞承压水,这样的过程不断继续,即连通成红层中的地下水通道。当江水暴涨时,水从这个通道向堤内突破,形成管涌,威胁决堤。要彻底根除北江大堤管涌,除封堵冲积层水流涌道外,也必须封堵基岩中的水流通道。
管涌俗称翻沙鼓水。一般发生在背水堤脚、附近洼地或坑塘里,地面上或坑塘中冒水、冒沙,冒沙处形成沙环,有的地方出现单个或数个,甚至成管涌群。如果基础细沙层被淘空,就会导致堤身骤然下挫,甚至酿成决堤灾害。
采写 本报记者 李艳 田霜月 余映涛 邹琳 石磊 谭林 贾云勇 杨传敏 李斌 彭科 陈捷 实习生 王瓣 通讯员 任宣 沈提案 杨绮薇 摄影:本报记者 方谦华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