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资委确定的“国企改制规范年”。两会期间,如何规范国企改革进程,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也成为委员们踊跃建言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企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由于监管措施不到位、运作不规范或是缺少经验,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符,其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一位委员提到,一家老牌国有商业企业在改制中被某个人以500多万元购得,然而仅仅过去了三个月,这家改制后的企业资产便“增值数倍”,甚至有一家外地企业欲以2000万的高价来收购。是“新东家”妙手回春?还是当初的国有资产评估不够准确?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还有一家国有企业,与某个所谓的外资企业组建股份制公司后,职工们的生活非但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善,反而纷纷被打发回家。两年前,对方撤资后,人们才发现,企业所属的地皮或是被卖给房地产开发商,或是作抵押从银行套取了大量贷款……企业改制不成,反倒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债务。
教训深刻,损失惨重。遗憾的是,在当前国企改制中,类似这样“缴学费”现象仍在一些地方不断上演。国有资产流失不仅让国家蒙受了损失,也侵害了职工权益,打击了人们改革的信心。为此,一些代表委员呼吁:该采取措施、下大气力解决这个问题了。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扩大监管的范围,建立科学、权威的国有资产评估体系,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按市场规律办事,力求做到公开、公正、增加透明度。
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思路没问题,但要遵循稳步推进、精挑细选的原则,提高门槛,选择那些规模大、实力强、运营规范、信誉良好的“龙头”企业来合作,即战略投资者,确保改革的平稳运行。
其三,国企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些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针对改革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调整,研究应对之策。如企业管理层收购、债务重组等方面呈现出的一些弊病,都是下一步有待攻克的新课题。只有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维,不断改进完善,才能与时俱进,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此外,还要加强国有资产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组织的执法检查、监督及视察作用。加强立法,规范交易行为,让国企转制在阳光下进行。
2005年,是老工业基地改造推向深入的一年,国企改制进入攻坚的“深水期”,加强国企改制监督已是刻不容缓。国资委将今年定为“国企改制规范年”其用意也正在于此。委员们提出,当前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不要悲观失望,因噎废食,二是不能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号,疏于监管,放任自流。各级国资管理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不缺位、不错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严查在企业重组改制、产权交易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腐败案件,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去开拓龙江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本报记者 陈宝林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