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部昨天发布最新统计数字,全国1月份累计报告流脑病例258例,死亡16例,发病人数较去年12月增加43例。除福建省、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外,其余各省均有病例报告。卫生部随即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加强流脑预防控制工作。
除了安徽省有局部流脑疫情发生,目前其他多数省份的流脑病例还仅仅是“散在的”。但是,卫生部对这些散在的病例进行通报,其用意应该是想引起各级政府和公众的注意,提醒人们不能对这种散在的病例忽视大意,因为这些病例毕竟已经在全国多数省份存在,而且又正值春运,如果控制不力容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提到“疫情”,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前年那场曾经带来灾难的非典。当然,从目前流脑疫情的传播范围和发病病例数量来看,显然不能和当年的非典疫情同日而语,但是,即便如此,谁也不希望看到疫情再次发生,所以,惟一的选择是,重温非典的经验教训,从现在起就高度重视,采取措施,防止流脑疫情扩大。
防治非典作为一个标本,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经验(也是教训)。比如,疫情信息的及时发布;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一套疫情应急机制;政府组织下的全民动员和公众参与;专门治疗机构的建立和医学技术的研究;城乡(尤其是农村)基层医疗薄弱环节的加强,等等。
因为非典,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疫情的信息上报、公布和防治措施的采取等做出明确规定。而今,应对流脑,我们用相关的规定来检验疫情发生后各地的应对之策,还是能找到一些不尽完备之处。
比如,据报道,全国只有一家药厂能生产治疗C群流脑的疫苗,以至于有些地方疫苗供应“紧张”。医学界对流脑的认识和预防,不像对非典那样陌生,所以,没有足够的疫苗生产和供应,显然还是有些大意,对流脑疫情没有充分的防备意识。
再如,目前正值春运人员流动高潮,最容易导致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尽管流脑还仅仅是局部的疫情,但至少应该在流动人群中进行宣传,提醒大家注意防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没有见到更多的努力。即使是在媒体上,预防流脑的医学知识的传播也并不多见。
还有,记者从安徽疾控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近期已开始研究C群流脑在不同人群中的不同疾病特征,研究结果有望今年年底出来。此前,C群流脑的易感人群是13岁到18岁,其他年龄段的研究情况几乎是空白。
从这样的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目前的医学对流脑的病理还不敢说完全掌握。所以,希望加快对这些空白点的研究,让所有人都能得到现代医学的庇护。
因为目前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有限,还无法对流脑疫情控制情况进行更多评价。但是仅仅暴露出来的这些局部的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也许,最终的结果证明,这次流脑不会大面积地发生,但是,我们谁也不敢保证眼下流脑就会自动退却,那么,瞪大眼睛从每一个细节上认真防范,只能是我们的必然行动。而防范,首先就要建立在信息公开透明和公众基本医学知识普及的基础之上,而且只有这样做,人们才会从容面对,坦然应对。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