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月14日《新京报》报道:国家重点高校,占有较多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的社会阶层的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逐渐减少。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高等院校聚集了较多农村学生。这表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从表面的、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移为隐性的、更深层次的城乡差距。因此,我们需要警惕重点大学成为富家子弟的乐园!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连年增加,学生的学费也是不断看涨,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如转专业费、重修费、补考费等等,五花八门。这些钱最终用在哪儿了,往往是无从知晓,高校收费变成了一个“无底洞”。目前,中国各类高校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3000元至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重点大学农村生源逐渐减少。
从表面看,中国的教育最近几年发展很快——高校迅速扩招,规模成倍增长,一座座大学城拔地而起,各个大学的校园都成了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学校教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的提高,而且也出现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率先开起私家车,住上豪华别墅;城市的中小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崭新的教学楼取代了原先的破旧校舍,花园般的校园使人如进了天堂。按理说,教育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应该让人感到兴奋,应该为之叫好。但为什么无人喝彩,还引来指责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近几年教育单从物质条件上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的代价是什么?是为数不少的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慢慢滑向贫困,原想买房的不买了,有病的不看了,全家人节衣缩食,挨冻受累,就为了送一个孩子上学。因为学费提高了,而且是大大提高了,提得一般人家要省吃俭用,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存钱,更不用提穷苦人家了。
这是因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并没有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步提高,而是把发展教育的一部分担子转到了国民身上。从幼儿园开始,孩子的家长就要承担高额的教育费用,以至于有人把教育、医疗和住房列为“新三座大山”。教育费用的巨额支出,成了所有为人父母的一块心病。上世纪90年代,笔者作为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所有费用,都是家里向亲朋借来的,直到笔者毕业两年后才全部还清。谁没有子女?谁不盼着孩子能有个好前途,但如果上不了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
目前,农村存在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环境破坏严重,超生等诸多问题和文化教育素养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国家应该更大范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更多的费用由政府承担,让一亿多农村小学生免费上学。若农村娃读不起中小学,又谈何读得起重点大学。中国的未来靠谁?靠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高素质的下一代。下一代普遍读不起书,读不起重点大学,中国的未来会有希望吗?
时下,虽然农村学生也有上重点大学,但是还不够多;虽然国家减免了部分学杂费,但是农村学生的家长负担仍然不轻;虽然国家有相关的政策扶持,但是落实还不够……面对着诸多制约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面,这些问题都必须予以解决。总之,应该警惕重点大学成为富家子弟的乐园。毕竟,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稿源:红网)(作者:曾春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