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刚刚解密的中国地震局200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资料显示,我国科学家用20年时间开创的地震预测理论,成功预测了2004年全国16起5级以上地震当中的14起。
独辟蹊径
长期以来地震预报一直是一项世界级难题。这是由于“上天有路,入地无门”,人们至今还无法对震源深处作任何直接的观测研究。也由于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某一地区的大地震常常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会发生一次。而即使在最发达的国家,用仪器测量地震参数也才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科学家难以积累起较完整的资料。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究员尹祥础介绍,地震的孕育过程虽然极其复杂,但地震最主要的物理实质在于震源区介质逐步受到损伤,从而最终导致大规模的突然失稳(破坏)。课题组正是将着眼点放在了地震临界状态上。通过观察检测区域对微小干扰的响应情况,判断该地区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一根稻草压垮骆驼
尹祥础向记者解释说,在非孕震期或孕震初期,孕震区处于稳定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其受力状态增高一点(力学上称之为加载),与之对应的各种物理量(如变形、位移、能量密度等,统称为“响应”)也只增高一点;反之,其受力状态减少一点(力学上称之为“卸载”),其响应也减少一点。但当地震发生前夕,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加载,也会引起巨大的“响应”。这就像一头骆驼背负的稻草重量已经达到了承受的极限,这个时候再增加一根稻草就足以压垮它。我国科学家正是通过观察检测区域对加载的响应和对卸载的响应的比值判断当地是否处于不稳定状态。
月亮帮忙
因为地球表面面积极大,因而科学家不可能人为对检测地区加载或卸载。是月球和太阳等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帮了科学家的忙。尹祥础告诉记者,就像月球等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引发地球潮汐一样,这种引力对地球的固体介质同样产生作用,引发“固体潮”。虽然这种引力作用大小只有1%个大气压,但已经足以帮助科学家预测地震。
据介绍,这种预测方法目前主要用于对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提前量约为几个月到几年。
海底地震
不大可能影响我国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否适用于预测海底地震呢?尹祥础表示,并不存在原则性困难,我国科学家在此领域也已经开始了相关探索。但目前我国对海底地震的监测力量还很薄弱。这主要是因为监测海底地震活动的成本至少比监测陆地地震活动高出一个量级。虽然尹祥础表示我国受到海底地震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他认为对海底地震进行预测研究仍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
文/本报记者 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