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宏 汪成明 2005-2-28
城乡居民就业问题,在“两会”上受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本报记者约请省农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就此问题作了解答。
省政协委员、台州市政协主席朱福初问:从全省来看,现在城乡居民就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民进城就业还存在诸多障碍。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今年有哪些新的举措?
省人大代表、桐庐县民政局长雷国兴问:现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很多农民缺乏技术,劳动力素质不高,单个农民本身又难以解决这问题,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今年将为农民提供哪些服务?
省农办副主任邵峰答: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走出乡村,成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趋势。但是农业劳动力转移仍有不少制约因素:一是农民的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二三产业的需要和城市社会的要求;二是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对就业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突破,影响农民进城就业和落户的体制障碍还很多。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进城就业。从去年起实施了“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计划到2010年全省培训1000万农民,其中,培训100万专业大户,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培训4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使他们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培训500万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民,使他们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稳定性。各级政府加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去年全省培训了140万人,其中40万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今年,全省计划培训150万农民。再是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取消了农民进城就业证卡制度,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扩大了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还有30个县开展了统筹城乡就业的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但是,据我们了解,那些进城就业时间较长、职业稳定的农民迫切希望能够进一步解决户籍迁移、经济适用房购买、子女就近就学和失业保险等问题,而那些进城时间不长、就业不稳定的农民,则希望进一步改善职业中介服务、提高工资待遇和提供工伤、生育保险等问题。我们希望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关心、关爱进城就业的农民。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陈小恩答:让每个失业人员都上岗,让每个农村富余劳力都有活干,一直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努力方向。去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近61.64万个,下岗人员再就业35.99万人,其中帮助困难人员就业12.94万人,全面完成省政府定下的各项目标。
今年,我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以就业困难群体、大中专毕业生和被征地农民为重点,增加就业总量和提高就业质量,全面推进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
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今年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将各项就业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基层,落实到具体的人;加大落实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力度,重点解决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继续开展对就业困难群体“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的再就业援助活动,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使再就业援助工作制度化和长期化;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今年重点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跨地区就业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功能,积极推行个性服务、贴心服务、诚信服务,使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做好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