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在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上洒着金色的光辉。
一条绵延数十公里的洁白云带,从澜沧江峡谷缓缓升起,仿佛是雪山托起圣洁的哈达。
和谐重如生命
王从文到德钦县任县委书记第一天处理的第一件事是群众上访,县长普鲁华则说,第一年他的工作重点基本上是处理各种纠纷。德钦县委、县政府之所以如此全力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是因为“内地一首不和谐的曲子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在德钦一个音符就能达到。”
德钦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区,境内有藏、傈僳、纳西、汉、回等13个民族居住,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宗教在这里都有信教民众。由于德钦县扼滇、川、藏要冲,是“茶马古道”上的咽喉地带,素有藏区政治形势的“晴雨表”的称谓。历史上宗教冲突、教派纷争层出不穷,各民族群众吃尽了社会动荡的苦头。解放后,德钦县进入了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稳定和谐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制的变革、观念的碰撞、道德的交替、利益的冲突,加之境外各种势力的渗透影响,容易使普通的民事纠纷、刑事案件,上升为民族、宗教矛盾;上升为政治性、社会性的矛盾,德钦县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面临很大压力。王从文说,“稳定是德钦县社会和谐的基础”。保稳定、建和谐成了德钦县委、县政府的第一要务。
行政构建和谐
“德钦县地处香格里拉核心地区,香格里拉追求的核心就是和谐,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普鲁华说。要达到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就是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防范和预警机制,以基层排查和防范为主,做到人与人矛盾不出社、社与社矛盾不出村、村与村矛盾不出乡、乡与乡矛盾不出县。”王从文说。
为了及时预防和调处基层矛盾纠纷,达到“四不出”的目标,德钦县建立了基层五级调解网络,从乡到村设立调解委员会,乡长和村长任调解委员会主任。每个村下面设立片区,每个片区有一个调解委员会,有一名片区主任。每个片区又在下面设立调解小组,有一名调解小组长,而每个小组中每十户人家又设立一名调解员。全县6乡2镇共设立了调解委员会50个,调解人员达1336人。德钦县总人口6万人,平均1200人就有一个调解委员会,平均45人就有一名调解员。
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除了基层五级调解网络,德钦县委、县政府及县级机关各部门还制定了维护稳定、构建和谐分工负责制,从县委书记、县长开始,分总责任人、责任人、具体责任人、责任牵头单位、责任共同单位、具体工作任务六个环节,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全县从县到乡建立了9个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有111名工作人员,其中专职11人。县委、县政府与8个乡镇党委、政府签订《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书》,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与41个村民委员会签订责任书。去年全县共排查出矛盾纠纷22起,有些矛盾还在孕育中便得到了及时处理。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德钦县充分发挥行政职能,既行政有为,又依法行政,用行政手段构建社会矛盾防范体系和化解机制,变被动处理矛盾为主动防范矛盾,最终实现局势稳定、社会和谐、宗教有序。事实上,德钦县的这一做法已经得到了回报,前几年全县群众上访事件最高时达到每年30多件,去年降至3件。2004年全县调处民间纠纷70件,调处率达100%;成功化解纠纷68件,成功率达98%,没有一起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确保了社会稳定与和谐。
法制保障和谐
没有法制的保障,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在细致、耐心、缜密地化解调处民间纠纷的同时,德钦县依法治县,运用法律为武器,对矛盾纠纷中触犯刑法者严惩不贷,用法制来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
去年5月25日,升平镇巨水办事处巨水社与茸丁社由于乡邻纠纷,巨水社将公路炸毁,将茸丁社的电力线剪断。事件发生后执法部门立即前往调查取证,依法将炸公路剪电线的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巨水社不明真相的村民上街围堵警车,谩骂执法人员。27日,县政法委组织执法部门人员深入巨水社,宣传法律法规,讲解有关政策,表明县委、县政府坚决按法律办事的决心。巨水社群众明白了事理之后,情绪平息下来,主动配合执法人员依法处理善后事宜。
佛山乡紧靠西藏,近年来探明储有铁矿,部分村之间因利益之争纠纷常起。去年11月23日,溜筒江固水小组村民将通往铁矿厂和江坡村的输电线路剪断,导致铁矿厂无法生产,江坡村正常生活被打乱。德钦县执法部门立即组织人员赶往事发地,经过七天七夜的调查取证,29日在佛山乡召开公处大会,对47名围法人员按情节轻重当场进行处理,9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其余人员分别给予治安拘留和治安罚款的处罚。佛山乡因利益之争而起的群众性纠纷蔓延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几起典型案例的处理,德钦县群众当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的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纠纷中盲目跟从起哄的人大大减少。过去部分群众动不动聚众闹事,认为越闹越好解决问题、人越多越有发言权,现在变成有纠纷找调解委、找法律的遵纪守法好公民。县长普鲁华说:“没有秩序就没有和谐,而秩序要用法律来维持。”
文化推进和谐
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藏历新年等,梅里雪山下的德钦县成了欢乐的海洋。藏族同胞跳起了欢乐的弦子舞,傈僳族群众跳起了激昂的“刮气气”,纳西族朋友唱起了欢快的“阿丽丽”。人们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信仰聚集在一起,共同唱歌跳舞,相互祝福平安吉祥。即便是原来有纠纷的邻里之间,也是举杯一笑泯恩仇、欢歌一曲共携手。各民族优秀文化,成为德钦县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
文化上的隔阂容易产生矛盾,而产生隔阂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交流。根据这一情况,德钦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政策,积极引导、扶持、规范群众性文化活动,探索发展德钦县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县委书记王从文说:“文化既能引导产业的发展,又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在德钦这样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区,文化建设显得犹为重要。”
2003年是藏历水羊年,是藏区著名的神山梅里雪山的本命年,有成千上万海内外游客和无数藏传佛教信徒从四面八方云集德钦朝圣梅里雪山。以此为契机,德钦县人民政府承办了“滇川藏香格里拉旅游节暨梅里雪山文化年”系列活动。这项活动以“自然、和谐、发展、繁荣”为主题,有成千上万的德钦县各族群众参与到活动中。各族群众怀着饱满的热情载歌载舞,充分展示了德钦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宗教有序的良好局面;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满怀激情、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德钦绚丽多彩的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些参加了文化年活动的群众纷纷表示,通过“开山节”、“迎神羊”、民族传统竞技体育活动以及“梅里雪山的祝福”、“香格里拉德钦弦子节”大型文艺表演,人们之间“心贴得更紧了,手拉得更紧了”。
和谐促进发展
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保障了德钦县“一心一意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羊拉乡位于我省最北端,像一只楔子紧插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交界处的崇山峻岭夹缝中,由于地势险恶以及扶贫难度大等原因,这片1087平方千米的土地,被形象地称作“云南北极”,是云南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山区乡。全乡6300人口在无比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以不屈的意志年复一年播撒下汗水,收获着希望和艰辛。为了改变贫困面貌,近年来羊拉人背马驮,把几千吨的水泥、钢管、胶管、炸药以及日用品运进大山,5英寸粗、6米长的钢管,一头拴上马背,另一头由人扛着一步步往前挪动。羊拉乡羊拉村修公路缺钱,群众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投工投劳干。总人口只有1500人的山村,奋战在工地上的人数最多时达500多人,总投工60500个,终于圆了公路进村梦。现在盘山公路正在羊拉的乡村延伸,清澈的泉水顺着渠道流进村里,58个自然村基本实现了电网覆盖,长期笼罩着羊拉乡的贫困阴影正在加速消亡。乡党委副书记尼玛吉层说:“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就谈不上团结一心,没有团结一心的就无法改变羊拉的贫困面貌。”
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吸引了外来投资者,2004年,德钦县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实际引进外资1.2亿元,在此之前德钦县引进的多数是援助性资金,很少开发性投资。江坡铁矿等项目已经投产、羊拉铜矿等项目正在开工建设。羊拉铜矿建成后年产值将达5亿元,相当于解放以来德钦县工业总产值总和的3倍多。200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亿多元,比前年增长36.5%?熏财政收入由2001年的620万元增长到去年的1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620元上升到去年的1270元。和谐,在德钦这个边远贫困的山区县已经并继续书写着辉煌。
峡谷中的云幅已经升到雪山的眉前,如果说梅里雪山上缓缓升起的洁白云带是神山敬献的哈达的话,那么这条哈达一定是献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德钦县各族人民所创造的发展进步、团结有序、公平文明的和谐社会。
赵东平 李毅铭 史效轩(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