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春晚到各省级春晚,每到岁末都是一拨全国性的晚会高潮,固定的节目模式却人食之无味。
文/陈漠
陕北秧歌、安塞腰鼓一起上阵, 烘托出火辣的过年气氛。观众 也不再正襟危坐,全部站起来 和演员们一起扭了起来,全场都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欣赏节目的概念已经不存在,所有人都参与到表演当中来。
延安宝塔山上空放起了璀璨的焰火,陕西电视台的2005年春节特别节目就在这样一种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交织的参与性气氛中,改变了春节晚会的旧有印象。
民俗过年
小品、相声、团体舞、歌曲联唱加上各个明星大腕匆匆跑场,不管是央视还是各省台,这似乎成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固定模式。陕西台的春节晚会不叫晚会,而叫春节特别节目,该台副台长王渭林的解释是,用活泼的表现形式来糅合各种节目类型,就是破除晚会固定模式的特别任务。
全场落座,一个身着小褂、头裹白羊肚手巾、手持拨弦乐器的说书人以一口高亢清亮的陕西说书拉开序幕。在历年央视春晚上,陕西历来是小品三大重镇之一,各种影视作品中也常常出现陕西题材和方言。一听到陕西方言说书那高亢的腔调,一种古朴厚道、乡土味道浓厚的气氛立刻扑面而来——这显然从一开始就给这台晚会定下了一个基调。
来自延安歌舞剧团、鲁迅艺术学院和延安宝塔区秧歌队的演员涌进会场,陕北秧歌、跑旱船满场飞奔,所有参与者仿佛置身于尘土飞扬的墟镇集市,身边起舞的正是一个个生活中随时跳动舞步的欢乐人们。
提到陕西,自然不能不提到腰鼓。真真正正来自安塞县腰鼓队的腰鼓表演让全场气氛升上了第一个高潮。这种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民间大型舞蹈,只要一放开,就掀起了一股黄土地上的狂飙。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向全场观众展示出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悍勇威猛的个性。场馆立刻显得狭小起来,仿佛那些鼓手们一不小心就会冲破窠臼,冲到黄土蒸腾的野地里去。
晚会的嘉宾显然是精心选择的。看着在延安生活了几十年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回忆当年延安生活的点点滴滴,再看看台下稚气未脱的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们,不由得有几分唏嘘。会前,王渭林副台长在解释为什么要在延安举办晚会时说,延安是陕西最具文化魅力的地方之一,陕北民歌、剪纸艺术、安塞腰鼓、陕北秧歌都集中在延安地区,并且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也让它具有了红色文化的浓厚色彩。
《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著名的陕北秧歌是在河北秧歌、东北秧歌的陪伴下上场的,三地秧歌的异同立刻又成了观众的兴趣所在。河北秧歌、东北秧歌相比要舒缓一些,而陕北秧歌却是在锣鼓伴奏下的强力舞蹈。演员们扭腰腾跃,脚下则是花哨的十字步,特别是抖肩摇头的节奏感特别强烈,看上去力量十足。记者身边一位陕西观众都不禁挺直身子,连连赞叹:“这才是真正的羊头啊!”
接下来的节目依然是纯粹的民俗表演。王宏伟高亢入云的《走壶口》、刘燕平的《三十里铺》等等,无一不是陕北的纯净风情画。
一台纯粹民俗的节目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现代社会,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这似乎是个奇迹。
省台的晚会难题
“办了挨骂,又不能不办”,不仅央视苦于晚会,“晚会悖论”也在困扰各省级电视台。
央视春晚虽然骂声载道,却依然笑骂由人,以其垄断性的发布渠道仍然维护着春晚的品牌不倒,而各省级台春晚的收视率则低得难以置信。陕西电视台副台长王渭林对记者表示,他曾连续5年调查各台的春晚收视率,“没有一个台的收视率超过2个点,这两年更惨,没有过1.5的。”王渭林苦笑:“这样的收视率,还能叫大众媒体么?”
同时由于发布渠道的天壤之别,在对演艺资源的占用上,省级台对央视完全没有优势可言。省台请明星出场动辄十几万、几十万,而央视晚会则只是象征性地付出1000到8000元的劳务费。最关键的是,各省台的明星资源往往重复,节目内容严重同质化,经常可以看到某明星或某节目在几个省台晚会上出现的可笑状况。2004年6月,全国广电局局长会议上,曾提出由各省台推荐节目上央视春晚,推荐上来的节目却是各省台严重重复,最后的解决方案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省台主持人的春联串联。
2002年,西部12家电视台曾打算共同举办一台春晚,以调配各省的资源。12省轮流主办,正好也是一轮生肖,听起来是不错的主意。有趣的是,会议上一家省台提出疑问:12省轮流主办,办到其他省的那11年,我省的领导和群众怎么娱乐呢?于是,提议无疾而终。
王渭林认为,“在央视春晚的压力下,省台春晚遭遇严重的意义焦虑,表现技巧拙劣,片面学习央视春晚的宏大叙事风格却忽视大众和本土的需求,成了央视春晚的低级克隆。”如今的电视节目有着更丰富的表达形式,电视晚会应该利用这些来实现新的创意,从而带来收视可能性。王渭林引以自豪的是“华山论剑”大型文化活动,获得了金鹰奖文艺专题节目奖、广电协会新闻节目奖、社交节目奖,成为一个融合文艺、新闻、娱乐、评论等多种电视节目形式的综合活动。
晚会,尤其是省级台的晚会,同样可以有更新的形式和思路来独辟蹊径。
晚会是一种民俗
王渭林依然认为,民俗是春节晚会的内核。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民间过年习俗成了陕西电视台2005年春节特别节目的最重要的部分。
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陕北民歌,为观众介绍并使观众参与到这些过年习俗中去体会过年的气氛,再加上陈忠实等陕西文化名人对民俗文化的点评,使得这台节目充满了浓郁的陕西风情,让外地人看了新鲜,本地人看了振奋,让人真正回到最初过年的原始状态中来。
春节的特殊需求,决定了春节电视晚会的形式特征。央视春晚的主题,基本都被定位于诸如喜庆、欢乐、团结、祥和与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等等,这固然是人们普遍意愿与共同心声的高度概括。但也正因为这样,央视春晚成为了宣教的模版。它在成为新民俗的同时,也对传统民俗实施着消解。换句话说,央视春晚在教我们应该怎样过年,而我们原本是怎样过年的,似乎已经淡忘了——“没有电视照样过年,有了电视反而不知道怎样过年了”。
诚然,这并非央视春晚的过错。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晚会本身节目质量,而是在于央视春晚力图概括全国最大范围需求的前提。在充斥了故意操着各种方言普通话的表演之后,央视春晚依然遭受着“北方霸权”的批评。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审美情趣和怀着不同晚会期许的亿万观众,央视春晚这台蕴含着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双重定位的晚会注定要遇到杂蔓的评论。
而作为省台的春晚,似乎就要单纯得多。面对的是地域识别清晰的观众,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回忆,让大家热闹,让大家感受到关怀,让大家一起兴奋起来,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