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视节目已经不再满足于室内制作,大量的外景组成部分让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从平面走向立体,成为场内外全面的娱乐形式。
中国人第一次在电视上领略外 景地的风采源于《正大综艺》, 一次次环球之旅配以脑筋急 转弯式的问题,让嘉宾与观众都沉迷其中,其乐无穷。如今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的不仅仅只有旅游类节目,更多的娱乐节目把“秀”做在了摄影棚之外,已经成为主流。在“爱是love”的歌声不再之时,仍有无数电视栏目前仆后继,扩展疆土,在天然摄影棚中制造梦想与利润。
“非常”摆拍、“绝对”外景
观众们最乐意看到的是给一个生活中的小角色赋予几分钟的明星感觉,所以,《非常6+1》的口号“把普通老百姓打造成明星”更像是一次娱乐性质的“玩票”——随意的“玩票”本身就比沉重的“奋斗”具有更多的娱乐性。但,如果一切“玩票”行为都发生在演播厅内,那么未免有点失色;所以,每一期的精彩都来自演播厅以外。
与造星节目确确实实捧出了明星不同的是,《非常6+1》制造的不是明星而是泡沫。因此,外景地上,选手与主持的相互拉锯其实已经成为节目的唯一看点所在。镜头的精细,现场调动的有条不紊,选手不自然的、有些过分的“惊喜”,无一不揭示着这是一场“非常摆拍”。更有甚者,某选手在工地上班,当李咏翩然而至,此人对着李咏怒吼:“没穿工作服的员工请出去”,却对连摄像师与灯光师在内的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视而不见,作秀的痕迹太过嚣张。
同是央视出品,《绝对挑战》比《非常6+1》更具竞技性。虽然节目定位趋于高端,走精英路线,提供职场经验。但,选手们在外景地的实战演习更像是一次感同身受的可视化竞技表演。
实景节目的最大价值在于观众在观看实景节目时候,更加能够联系自身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从而产生基于同理心的反思。当某男茫然伫立街头,妄图寻找出一位同样茫然的人并推销一张不知所谓的美容面膜,此时他所身处的场景不再是摄影机中的定格画面,而是一个打工求存的战场——外景地也残酷起来。而这种真实残酷感随之带来的是电视机前的互动,每个人都在盘算如何成功卖出一张面膜——平面的图像带来的是立体的生存本能。
制片人詹未自己都无法给栏目作准确定位:“它既不是纯粹的娱乐节目,也不是纯粹的经济节目,而且也非专业性节目,可以说是复合型的节目。”至少,目前电视上的挑战大多是虚拟的,怎么玩都可以,它跟你的生活没有关系;而《绝对挑战》,是真实的,跟你的生活有干预,你在电视上展示的,是你吃饭的家伙与饭碗的大小。
外景成为主流,花絮才是正片
当全国各地的舞蹈痴迷者和机会主义分子纷纷一舞倾情之时,《星空舞状元》也脱颖而出,抢占收视制高地。人们似乎忘记了,《星空舞状元》并非一档独立的电视节目,它只是星空卫视《星空热舞俱乐部》所推出的一个临时性活动。但目前,活动号召力盖过了节目本身。
《星空舞状元》活动同样以发掘和制造明星的噱头攻占人心,活动于2004年8月推出,共历时四个月,在全国五大赛区南京、广州、长沙、成都和北京巡回举行。在经过初试和复试的层层角逐后,胜出者才能闯入年底在上海举行的总决赛。最终的“星空舞状元”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现金奖励,更有机会签约星空传媒一朝成名。
这就是娱乐时代,既然状元来得如此容易,何乐而不为?以城市作为外景地,无论是古城南京年逾70的老太如何以一曲《茉莉花》回春,或是金星在成都毫不顾忌地数落张艺谋,都让观者感受到过山车一般的愉悦。摄影棚无处不在,处处都是精心策划或未策划的tureman show。
看惯了央视青年歌手大赛上选手们规规矩矩的挺胸颔首,2004年夏天一个名为《超级女声》的荧屏歌赛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火爆异常。
坦率地说,观众眼睛一如既往的阴暗。当看到选手一开口就被评委叫停,看到她们有的害羞有的沮丧有的无所谓时,观众的乐趣就此诞生了。无论是外景中自鸣得意的参赛者还是在演播厅内只能逗留10秒钟的业余歌者,都是满足一下自我的表现欲和观众的窥私欲而已。
这两项活动在全国掀起一股奥运般的竞技与报道氛围,赛果、花絮、评委问题、赛后感言一应俱全,选手与观众们无不投入其中,形成一次社会总动员式的嘉年华。在镜头面前飞扬跋扈极尽张狂的选手,无法想象其在镜头之外的状态,人本多彩,电视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正如正襟危坐的评判们所言:“找一件你喜欢的事情,能够投入,而且过程中又很享受,并时刻表现出你与众不同的个性。”
比虚构更加真实
众多娱乐节目中的外景让更多人意识到一种荒诞:只有在电视里,同样的场地才能成为舞台,个性中的真实才能流露。而收起摄像机,外景就只是一条马路,现实是现实了,但不一定真实。
不管真实还是虚构,观众们爱看的就是虚拟真实的作秀。所以,观众们从节目的外景部分获得乐趣的心理很容易理解:不是看谁被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明星,而是看这其中的过程如何跌宕起伏、如何花样百出,谁最具吸引力和注目率,观众因而先在自己心里充当了一次上帝的评判。因此有人说,外景节目其实很有社教意义,它让观众明白,其实电视不是讲坛,一样可以错漏百出,这样,它就真正做到了走出摄影棚,和群众的距离更近了。
“外景秀”最能切合现代电视观众的欣赏心理。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视节目无外乎真实与虚构两种:电视剧虽然很能吸引眼球,但毕竟是虚构的;纪录片虽然真实,但却缺少集中的戏剧冲突和矛盾。而“外景秀”正好介乎电视剧和纪录片之间,既有真实性又富有戏剧性。因此,“外景秀”的逻辑无往不利,它把演员变成明星,把运动员变成英雄,把生活变成表演,把政治变成娱乐,给真实制造冲突,给戏剧铺垫真实。这一切都似乎说明表述和作为被表述者的现实已经缺乏力量,需要格外的调剂品来刺激两者之间的互动,而“外景秀”当然成为不二的选择,至于外景地的故事是否和事实脱节,则不必追究。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以外景花絮作为主打的电视节目的兴起是电视市场化与娱乐化,电视节目日常化、故事化和游戏化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数字化时代真实与虚拟更加模糊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将作为各类电视节目的一张长期饭票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
以场地或是以城市作为外景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喜欢看这种半梦半醒半真半假的表演。外景是现实的,但媒体绝不仅仅满足于表述现实,它还干预现实,建构起新的现实,它与现实争夺、竞争。其实,这才是最真实的部分。文/胡尧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