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民工荒”仅仅指的是“技工荒”。以浙江为例,最近统计表明,来浙民工的总数比去年增加两成,其中有一成左右是从广东流入的。老板们反映,普通工人远远供大于求,缺少的只是技术工人。
长三角为何能吸引大量的农民工?一位来自重庆的民工说:“最吸引我们打工仔的就是钱嘛。”而在他们的资方——工厂老板和当地政府官员看来,他们的吸引力更是来自于一种相互尊重的温情脉脉的雇佣关系。
春节后,来自山东的刘晓像往年一样南下打工,只是这一次她没去已经工作了三年的广东,而是选择了苏州,她想到苏州工业园找一份工作。
“我还在佛山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今年到苏州打工了。”刘晓是山东人,三年来她在深圳、东莞和佛山都打过工。年前她还是佛山一家公司的业务员,但当她听在苏州打工的朋友说,在苏州工业园一个普通的操作工一个月的工钱有一千七八百元的时候,她决定前往一试。“已经和我在佛山做业务员差不多了,我在佛山一个月也就1500-2000元,我想苏州普工都有这些,做业务员应该更多吧。”
到苏州两三天了,四处了解以后,刘晓觉得自己没有选错,“这里环境很不错,没有集体宿舍,自己租房,对我这样喜欢自由的人来讲,已经很有吸引力了。”
老板叹“太缺技术工人了”
“我们到江西去摆摊,到安徽去摆摊,最后招到的技术工人只有三十多个,有时动手慢一点,那些拿着资格证的工人就被其他厂家订走了。”
3月1日,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公司有一个劳务市场招聘会,刘晓早早地就去了。
招聘会是9点开始的,刘晓8点30分到了人才市场,到了后她才发现,她去得已经很晚了,招聘会门口已经排了上百米的队伍,等着买票入场。排在前面的求职者告诉记者,最早的凌晨4点多就来了。
招聘会开始后一个多小时,一家日资企业便准备收摊了,他们这次想招5名操作工,而手中已经收到100多份简历。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劳务公司总经理夏超宁对记者说,这样的招聘会一般每周要搞一次,每次大约有1200个岗位,一般会有4000左右的人到场应聘。
谈到“民工荒”,他说,普工这一块还是供大于求,“但是技术人才比较难找”。他举了一个例子,“这段时间手工焊接技术人才特别走俏,很多企业开了很优厚的条件,可就是招不到工人。”
而在杭州,记者也听到了同样的声音。
“太缺技术工人了!”杭州一家大型户外用品生产厂的厂长朱连生连连向记者发出感慨。
朱连生的工厂有700多名工人,技术工人却还缺400多人。“我们到江西去摆摊,到安徽去摆摊,最后招到的技术工人只有30多人。”朱连生介绍。朱连生也经常去安徽阜阳一些职业技校里预订工人,有时动手慢一点,那些拿着资格证的工人就被其他浙江厂家订走了。
这个工厂缺的主要是裁剪工与车缝工,这种缺乏在浙江的制衣业与皮具制造业里十分普遍。杭州缝纫工缺口最大,据杭州市外来劳动力市场统计,1月15日至22日,缝纫工需求约4000人,但供给只有109人,缺口最大。餐厅服务员、电子元件工和安全保卫人员等需求量均在1000人以上。
浙江省劳动厅的有关人士称,浙江的“民工荒”同苏州一样,总体来说是结构性短缺(缺技工),行业性短缺(在制衣、皮革等方面)等方面情况还没有像珠三角那样严重。杭州市人力资源中心有关人士分析指出,浙江现在出现“技工荒”,主要是由于工厂规模扩大引起的,而在进浙打工的工人总量上,却是呈逐年上升走势的。
“最吸引民工的就是钱嘛”
当听说东莞的最低工资标准从450元调高到574元,昆山市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简单说了一句:“我们这边差不多是它的两倍。”
浙江省就业局统计称,春节后一周内杭州、宁波、温州等8个城市共有45.7万人次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场,其中有21万多人次进场求职,同比增加了两成以上。
杭州市人力资源中心有关人士称,杭州市三大劳动力市场的人流量已突破1万人次,同比增长两成。浙江省劳动厅公布的数据则称,最近统计表明,来浙民工比去年增加两成,其中有一成左右是从广东流过来的。
近日,《钱江晚报》对来浙民工为何比去年增加两成作了一个抽样调查。对从江西、河南、安徽、宁夏、吉林、广州等地来浙江的外来务工者进行抽样后,发现工资拿得到、工资水平高、工作机会多、打工环境好是民工选择浙江的四大理由。
而在苏州另外一个著名的开发区昆山市,记者碰到了在深圳打工10年的老周。来自重庆的老周几天前刚离开深圳。当记者问昆山什么吸引着他时,他憨直地说,“最吸引打工仔的就是钱嘛。”
3月1日,广东省东莞市开始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从450元调高到574元,电视报道中有一位东莞商人的困境,这位商人任职的企业聘有4000名工人,此前平均月薪700元(包括加班费),新的标准实施后,要增至800元。昆山市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看了这个报道后,简单说了一句:“我们这边差不多是它的两倍。”
苏州市自去年7月1日始,最低工资标准是620元,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企业都比这个高。“在高新区,基本工资一般是800-1000元,加班再按1.5倍和2倍的标准算,”夏超宁说,“加班后,一般来说民工的月收入都超过1000元,1000-1500的比较多,30%的人能达到2000左右”。
记者采访了20多个来自不同企业的工人,他们所说的待遇都在1000-2000元之间。
除了工资,苏州市劳动局还规定各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等,当地媒体的记者告诉本报记者,这个规定基本上能实现,被查出来违规罚得是很严重的,但也不是说没有例外。
而在苏州工业园,借鉴了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夏超宁介绍,“我刚才说的是实际到工人手里的工资,还有一部分钱没给他,存到了他的公积金账户里,有A、B、C类,分别是工资的44%、36%、28%,其中,个人和单位各出一半。”夏举了例子,“比如一个人的工资1000元,那他可以拿到780元,他的公积金账户里存了440元”。
记者在苏州采访的数十名工人中,只有在苏州工业园某电子厂当一线操作工的陈敏一人没有公积金,“公司不想交,我也就不交了。”她去年5月到了这家电子厂工作,基本工资700元,每天加班3小时,一个月休息两三天,做满了21天有50元钱的全勤奖,这样下来能有一千七八百元钱。
人性化管理温暖人心
“民工潮”走到了“民工荒”,越来越多“讨好”员工的故事在发生,解决子女入学到发放工龄工资、从基本福利到市民待遇,长三角的老板们都慢慢学会了温情脉脉。
“昆山没有民工荒”,昆山市委宣传部的李金海对记者说,对此,他很自信的一点就是,“我们没有‘外地工’、‘农民工’的提法,而是称之为‘新昆山人’”。昆山本地人口60万,而“新昆山人”已经达到62万。
前几年关于农民工权益问题的讨论声中,昆山市提出了“新昆山人”,内容就是全面关爱外来人口,给予同城待遇。去年4月,昆山市委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曹新平担任主任的“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并且将办公室设在了市总工会,市总工会主席担任办公室主任。同时设立“新昆山人”服务中心,为“新昆山人”提供就业指导、子女入学、权益维护、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
据了解,昆山市共有28所公办中小学校和投资3500万元建成的11所民办学校,向“新昆山人”子女开放,免收借读费。
在长三角别的地方,也多多少少能看到一些“新昆山人”政策的影子。
浙江台州私营经济发达,有80多万产业工人都来自外省,在如潮的“民工荒”中,很多企业却显得非常镇定。春节过后,温岭太平街道对辖区内600多家企业的外来员工返回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在太平街道企业务工的3万多外来员工中,有将近2.85万是老员工。
究竟是靠什么吸引了众多民工回到老地方?台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副局长姜超云的回答是:“市民待遇”、“亲和力”。目前,台州已初步建立社会及企业联合诚信体系:本地工和外来工共享工资协商政策;工会的职工权益保护向外来工开放;人才柔性流动,不受地域、户籍等因素的限制……当地市民能享受的条件,外来人员也能够享受,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让外来人员感觉到这个城市有很大的包容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企业中、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来。
为留住技术工人,杭州某户外用品厂的厂长建议公司决策层给技术工人发工龄工资。“这一招很明显巩固了工人的认同感与忠诚度。”
而浙江绍兴市红光纺织有限公司做得更彻底,决定给进厂两年以上的“老”员工发放工龄工资。这家经营纺织、服装业的民营企业,员工1000多人。
按照新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进厂两年以上的员工都可以在领取月工资的基础上享受发放工龄工资的待遇。其中,工龄两年的发月工资的4%,3年的发6%,4年的发8%,5年及以上的员工发10%。仅此一项,公司每年将多支出200万元。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绍兴市民企中,使用发放工龄工资、提高最低工资等激励机制挽留农民工的现象非常普遍。
对于这一现象,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看似只是企业推行的一项人性化管理措施,但实际上与现在全国范围内一些企业遭遇“民工荒”的大背景不无关系。“民工潮”走到了“民工荒”,越来越多“讨好”员工的故事在发生,长三角的老板们都慢慢学会了温情脉脉。
一个长三角女工的工资
姓名:陈敏
单位:苏州工业园某电子厂
工种:一线操作工
月工资:1700-1800元
工资构成:
全勤奖50元(每月上班天数超过21天即发此奖)
加班费约1000元基本工资700元
(平时每天加班3小时,每小时6元多,周末每天加班11小时,每小时8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