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杨洁
平常的日子里,一分一秒一天就在上班下班、吃饭睡觉、车上路上轻易地消磨掉了,对时间本身似乎没有太多的感觉。“上会”(同行们对参加“两会”报道的简称)几天,在紧张、疲惫、忙乱中,对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时间单位竟有了清晰的体会和别样的感慨。
一秒之长
3月7日上午10时,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等四部委领导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及宏观调控问题的记者招待会正式开始,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三家网络媒体同时进行网上直播。作为一名网络媒体新兵,我的第一场实战就在这样一个场合展开了。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的寿命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尤其是在众多媒体磨拳霍霍的“两会”期间,每一条准确的信息能提早发布一分钟也会是一种胜利。而这一分钟,实际上是由我的阅读、校对、点击鼠标、敲击键盘等多道工序组成。我必须快、快、再快,方能不辱使命。平日里一眨眼就会消耗掉的一秒种,在这个时候变成了“工序”的时间单位——第一秒,阅读;第二秒,校对;第三秒,改正;第四秒,复制;第五秒,发送……
秒,成了网络直播的工作节奏。记得当天直播页面的自动刷新时间是三十秒,要在平时我准会抱怨页面刷新时间太频繁,晃得人字也看不清楚,可在那种工作环境下,每一秒都成了漫长的等待。
一日之短
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想必都有“一日太短”的感叹,大家的脑子里已经没有“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概念了。7日下午和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同去代表团驻地采访。路上她说,这些天脑子根本歇不下来,晚上就是躺在床上也在想报道的事情,哪些采访还没安排,哪些话题还要采访。这话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这两天也常常四五点钟从梦中惊醒,迷迷糊糊地开始盘算一天的行程,然后就再也睡不踏实了。
不但是我们这些记者,相当多的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也在“超时”工作。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丽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陈耀东自打进京,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白天要开会、讨论,接待老朋友和媒体采访,晚上得抓紧时间写议案和建议。”陈耀东已经完成了近十份议案及建议,桩桩件件都是关系到华侨切身利益的。
老实说,这样的工作强度真的很累。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旭峰代表就说,我实在是太困了,有时候眼睛都睁不开了。可累归累,“两会”自有其魅力。还是王旭峰老师说的,“‘两会’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吸收到了关于我们国家的最鲜活、最丰富的信息,‘两会’给了我们一个思考问题、对待生活的国家视野和崭新的高度”。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