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九日电(记者谢萍)在讨论侨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时,政协委员们十分关注华侨农场问题,纷纷建言献策。致公组委员认为,华侨农场应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
委员们说,华侨农场由于社会性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发展。应当建立管理区或设立镇级建制,赋予华侨农场相应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有利于华侨农场政企分开,解决农场办社会问题,并能增强华侨农场的活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致公党委员认为,华侨农场改革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采取先促进华侨农场的自身发展,逐渐对接当地社会,最终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的途径。
委员们建议华侨农场改革可采用几种模式:工业开发区模式。交通条件较好、邻接已开发或正在开发地区的华侨农场适于以这种模式融入当地社会。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华侨农场的土地,带动华侨农场经济发展,把农场改变为以工业为主,以生态农业为辅的工农贸经济区;旅游开发区模式。可利用华侨农场潜在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打好“旅游侨牌”,与地方的旅游业融为一体,成为农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此外,还有庄园经济开发区模式。此模式适用于具备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条件的华侨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