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被陈道明“提”歪了
若甫
据《沈阳今报》3月8日报道,来自演艺界的政协委员陈道明在本次大会上的提案“酷得很”———在大中城市建立“无车日”。但其接下来的“分解”,在我看来却大失“酷”准:“我觉得现在大多数人缺乏运动,尤其是现在私家车越来越普及,大家变得很懒,能开车就不坐车,能坐车就不走步。所以我建议应该在一年中的某一天禁止一切机动车行驶,尽管可能性不太大,但是我觉得会有好处。”
陈道明知道“无车日”这个名词,却似乎并不明了“无车日”的真正意义。“无车日”也许具有“运动”的附加功能,但“无车日”的产生首先是旨在唤起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无车日”又称“不驾车进城日”,最早于1998年9月22日由法国率先发起。2000年2月,欧盟确定9月22日为“欧洲无车日”。同年9月22日,欧洲约800个城市参加了 “欧洲无车日”活动。
“无车日”不可能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减少废气排放、优化空气质量也不可能仅凭这“一日之功”。但相对于空洞的说教,“无车日”活动更能让人意识到汽车这种现代文明给人类生活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所以流风所及,“无车日”不仅风行欧州,还盛行于南北美。
但越来越多的汽车并不仅仅只排放废气,同时还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什么是解决现代城市交通拥堵的良策?人们意外地从“无车日”活动中受到启发———公交优先、自行车优先、行人优先,是城市交通在有限道路资源前提下最有效率也最“以人为本”的选择,“无车日”也因此被添加了新的意义。
“无车日”固然早已进入中国,如成都、深圳,但对很多大中型城市来说,“无车日”还没有被列入议事日程。中国的大城市需不需要“无车日”呢?很多并不发达的中国城市其空气污染、道路拥堵状况相比于欧美发达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更可虑者,总有一些专家与城市管理者不遗余力地主张用限制自行车、行人的手段来保证汽车交通的畅通。甚至有一种谬论说,由于自行车太多导致交通拥挤,汽车也就因此排出更多的废气,城市空气的污染要由骑自行车的人负责。
而反观西方,不少国家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了新的交通政策,从放任私家车增长的“弯路”上回头,开始通过各种政策杠杆如提高上牌费、停车费、道路使用费等限制私家车的使用,而强调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出行模式。当大多数中国人尚沉浸于对私家车的憧憬之时,自行车这个“落后”的交通工具却因其清洁、便捷重获西方人的眷顾;当中国一些地区限制电动自行车上路时,美国和欧盟却分别通过法律,明确了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特殊自行车的法律地位。它们秉持这样一个原则:城市交通是“人的交通”,交通服务是“以人为本”的,以运人运货为根本目的,而不是为了运车。
中国城市确实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无车日”,以唤醒环保意识,树立“人的交通”的城市交通理念。那么,尽管陈道明对“无车日”的理解谬之千里,却也不失为“髦得合时”。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