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时,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举行记者招待会。请国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问到:去年农村工作有了良好的局面,今年的一号文件,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突出的问题,当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存在哪些重要的问题?会有哪些措施?
杜青林说,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着力点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这是中央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作出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举措。我们国家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以粮食生产为例,现在我们的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建国之初的4倍,是70年代初的2倍,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较,我们的粮食产量已经上了3到4个台阶。但是,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能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现在农业生产能力还显得薄弱,亟待需要加强。
杜青林说,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耕地、淡水资源短缺。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人均耕地是1.4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耕地资源消耗得比较大,从1996年到2003年7年间,我们的耕地减少了1亿亩。我们国家的淡水资源也紧缺,人均淡水资源每一年仅有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时空分布很不均衡。
第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仅仅是在4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低20到30个百分点。并且科技推广的能力比较弱,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30%左右。农村每一万名农村人口只有农业科技人员15人,而日本有100人,荷兰有200人。
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欠帐比较多。目前,全国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低中等产田的比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
第四是我国的农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我们国家自然灾害每年都频繁地发生。1998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大约是1000亿斤。去年应该说气侯条件是最近几年最好的,尽管这样,因灾造成的粮食损失还是600亿斤。在市场风险这个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因此也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杜青林说,上面我列举的这些情况,充分表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任务艰巨,并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也非常紧迫,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事情。
一是要增强土地资源的保护能力。我们除了要严格保护耕地以外,还要实施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的质量。
二是要增强农田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主灌区综合配套的设施,提高灌溉能力。采取各项有力的措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遇涝能排,有旱能灌。
第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并且逐步形成投入稳定增加的新机制。探索逐步建立科技推广新机制的好办法,来进一步提高农民学科技、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
第四是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的能力。在农产品加工转化这个方面,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仅占30%,发达国家一般都达到90%以上。在这个方面我们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发展的潜力,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农产品加工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现在我们国家有龙头企业42000多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700多家,国家级的龙头企业582家,我们要发挥这些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并且逐步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第五是增强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能力。我们要进一步抓好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逐步建立起快速应急反应机制。
第六,增强对农业发展的社会综合服务的能力。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构建农业七大体系,这七大体系就是: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通过七大体系的构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杜青林表示坚信,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将得到明显的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将明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将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