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边界划块地 可否建个高新区
“纳深入港”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本报调查 深港合作之困,南北智囊就此建言献策
前、昨两日,本报就全国政协委员马介璋提出的“纳深入港”这一建议进行了连续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昨天,本报记者调查了在深港人目前的生存状态及他们面临的困境,从民间的角度折射出深港合作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还请来南北两位专家对深港合作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皇岗口岸24小时通关,被喻为深港合作破冰之时。2004年6月,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市长李鸿忠率团访港,深港签订了“1+8合作协议”,对深港合作模式“翻新”具有里程碑意义。
深港合作的模式将如何发展,以什么方式合作?深圳学界的态度是:无论学术界、民间、企业界,还是政府,都仍可深入探索。从深港“双子城”到深港一体化,从深港“大自由贸易区”到共同市场,两地在经济社会往来的深入,已经促使双方政府在合作机制上进行探索。
深港“1+8合作协议”在旅游、科技、提高通关效率等方面为深港一体化朝着共同市场方向迈进搭建了合作之“桥”。要实现共同市场目标,目前深港两地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通方面仍存在困境。
对话人:魏后凯 身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深港合作模式应抛弃前店后厂
双方可以考虑在某个产业上进行联合开发
受空间限制,香港未来发展何去何从?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作为中国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应认清自己国际管理控制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触角”更多伸向内陆腹地,而不应只是寻求区域的扩大。魏后凯认为,目前香港人在对中央优惠政策上面过于依赖,将成为香港今后发展的一大掣肘。
香港的发展应以珠三角为支撑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纳深入港”的建议,理由是进一步扩大香港的发展空间,您觉得可行性有多大?
魏后凯(以下简称魏):没有可行性!从经济融合上来看,深圳和香港可以组成一个大的经济圈,但不能因为这些经济的因素,而改变行政区划。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要把广州和珠海也给纳入进去呢?香港的今后发展空间,其实应该以珠三角地区为支撑点。CEPA之后,深港合作的变化很快,合作的范围也早已突破两地之间的概念,已经不再趋向于深港之间合作,而是整个泛珠三角地区之间的合作。
可争取中央政策但别过分依赖
记:您觉得香港方面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魏:应该说,香港方面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制造业的发展方面不仅仅在深圳,而是整个珠三角地区。CEPA实施之后,随着关税的下降,香港在服务业等方面,还应该更多地向珠三角地区甚至更远的内地发展。
香港的发展不能过多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内地的支持。哪一个地方政府都想争取中央的优惠政策,在美国的各个州也是这样。个人觉得,中央对香港发展的支持是应该的,因为它体制特殊。从目前的一些发展迹象和舆论来看,这种过分依赖中央优惠政策的思想在香港较为普遍。
当然,香港的发展也有一些制度上的优势。一方面,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关税较低;另一方面,国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也会更多给予香港一些优惠政策。
香港应该成为南中国地区龙头
记:不依靠中央政策,您认为香港凭借现有的基础,在哪些方面还可以有更多合作空间?
魏:从未来的定位来看,香港应该是中国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是南中国地区的龙头,与中部的上海形成两个中心。
香港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一是香港定位为国际管理控制中心,中国可以有两到三个这样的中心。由于国际性跨国公司聚集香港,决策权都在总部,掌握整个经济命脉;二是最高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国地域广阔,不能只是一个中心,而应该是多中心;三是香港应该是现代物流和现代第三产业发展很重要的区域,集装箱在国际上发展很快,香港可以与深圳,甚至与广州组合起来,与珠三角地区进行更多合作,另外科技、教育、研发中介服务机构、律师事务等多个方面都是香港的优势。
深港可考虑联合开发某个产业
记:如果香港将发展眼光更多投向大珠三角地区,投入内地,这对毗邻的深圳来说,将如何应对这种新形势?
魏:刚开始时,深港之间合作会多一些,前店后厂。CEPA实施以后,深圳与香港的地缘优势越来越弱,特区的优势也在不断弱化,应该说深圳已经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了。在新的挑战面前如何发展?只有走产业升级的道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依靠广大民工的低工资来支撑GDP,产业结构必须升级。
记:这种新形势下,深圳如何应对地缘优势的逐渐弱化?
魏:毗邻香港还应该是深圳的一大优势,虽然这个优势现正在不断弱化。在深港合作方面,最早是前店后厂,深圳制造,香港营销,从长远来看,这对深圳发展也不利。深圳必须既有制造也有营销,形成一套自己的产业体系,否则也不会有太大竞争力。
在深圳与香港的合作上,首先,深圳可以借鉴香港良好的基础,如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的优势,吸引投资和经验;其次是产业升级方面的合作。过去“前店后厂”模式已不适应深港之间的合作关系,双方可以考虑在某一个产业进行联合开发,如高新科技产业、营销设计,双方可以联手合作。目前深圳各方面发展很快,在高新技术方面有这方面的能力,深圳可以借助香港进行产业升级,发展一些附加值高的产业;其三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包括科技、教育、物流、金融等多个方面,深港之间进行广泛合作,香港有这方面的经验、人才和理念。
对话人:丘杉 身份: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留住总部经济惠及整个南中国
促进深港一体化还需充分发挥香港第三产业辐射力
深港有没有可能合并?需不需要合并?昨天,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丘杉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从两地经济定位与合作现状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将深圳纳入香港没有必要。香港现在需要的不是量的扩张,而是质的升华。
纳深入港完全没必要
记者(以下简称记):深港合作,有没有可能通过深圳纳入香港的方式实现?
丘杉(以下简称丘):我觉得这还谈不上可不可能,而是没有必要。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香港,它的发展现在最缺的不是空间,而是对于自身金融、物流中心的扩展。也就是说,香港现在需要的不是量的扩张,而是质的升华。
委员提出将深圳纳入香港,意思可能是香港可以通过扩张,找到发展工业的空间。不过我觉得香港要发展第二产业,或者单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比较优势是不大的。通过深港合并来带动两地产业的联动,我觉得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其实香港就是一个服务业的中心,而这种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即使不合并,也能关联到深圳。而如何更好地关联,这就是我们常谈的如何促进深港一体化的问题了。
深港合作物流是基础
记:深港可在哪些方面合作,促进一体化进程?其中哪些是基本的,哪些是最重要的?
丘:深港合作的中心就是要对接深港的服务业。香港服务业现在大概占到了经济总量的80%,如此庞大的第三产业,它的辐射带动能力,现在是没有发挥完的,特别对内地的辐射带动,目前还有很多不畅通、需要加强建设的方面。首先需要保证物流的畅通,这是最基本的。物流包括航空、港口、公路、铁路这些硬的交通设施建设,也包括通关这些软的政策环境,当然还有信息技术平台的搭建。物流的畅通其实是经济合作的基础。
金融合作是最大难题
金融运行方面,香港的融资能力、监管能力相当强,在亚洲是数一数二的。深圳作为国内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可以在这个领域和香港进一步加强合作。现在的问题就是,深圳这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该怎么和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对接。我们可以考虑,要不要两地合股成立股份银行?深圳的创业板如何得到香港的帮助?此外,我认为香港也可以在深圳设立一些分支机构。这样,两地的金融就可以更好地融合起来了。金融合作不能深化,其实是现在深港合作面临的最大难题,两地不可避免地存在金融体制上的鸿沟。
边界划地建个高新区
如果香港要自己搞高新技术产业,成本很大。另一种更合适的方式,就是和深圳合作。香港的大学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都很强,比如SARS病毒就是香港最先化验出来的,科技信息也很充分,高新技术需要的融资在香港也比较容易取得,对人才吸引力也很大。深圳没有必要并入香港,不过可以考虑在深港交界处划出一块地,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区,内地和香港的人才、技术、风险投资可以自由进入这个区,这个区的管理体制,可以考虑和香港相近。
双城对接揽总部经济
现在有上千家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着眼点其实是在内地。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总部经济如何通过深圳这个纽带,逐级推进扩张到内地?如何把香港这个营运总部和内地对接,需要在两地市场上更好地协调。市场要顺利对接,不仅人流物流要畅通,非官方或半官方经济中介组织也需要在深港两地得到共同发展。比如行会、认证机构、评估机构、法律服务、会计服务这些在香港发展得比较好的中介机构,可到深圳开业,深圳的非政府经济中介机构尚待发展。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设总部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香港,一是上海,香港和深圳合作得更好,就更能吸引和留住总部经济,这对南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合作机制还可更紧密
记:现在深港合作进展程度如何?政府可从哪些角度推动?
丘:官方层面上,现在已有双方定期会晤机制,基础设施的对接在硬件方面也得到重视。接下来还可以做的事,就是让深圳放低对香港的门槛,建立一个两地间更紧密的合作机制,让香港的产业进入深圳更容易。作为地方政府,可以筹划建立一个更完善的沟通架构,在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方面可以专项研究,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考虑向中央要一些政策支持。
1 调查 深港交通如不同口径的水管
据香港有关方面统计,在2002年,由香港进入深圳的人数是35万人/天,而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109万人/天。随着CEPA的正式实施,今后深港两地的跨境客货运输将会大幅度增加,但是目前深港间跨境交通已经趋于饱和。
困境
香港理工大学专门研究深港跨境交通的熊永达博士曾形容“目前深港间的公共交通有如两根口径不同的水管,衔接上已经是漏洞百出”。深圳社科院研究员杨立勋认为,深港交通应该看成一个整体来规划,作为一个都会区来开发。
深港间目前只有一条客货混用的铁路干线,而且这条轨道在深圳要承担广深线本线和京九线客货运输,其运力已经使用了九成,而在香港,这条铁路同时是香港市区的交通干线,沿线共设有12个站台,香港人给火车起名为“沙丁鱼罐头”。香港交通专家认为,如果不尽快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深港间的交通,数年后有可能陷入瘫痪。
合作进行时
香港与深圳的交通基建项目正在积极进行之中。今年底,深圳地铁将与香港铁路实现对接,明年底深港西部通道将完工;香港方面,通往皇岗的方面支线即将开工,届时也将与深圳地铁对接,计划中的沙头角口岸也正在积极筹划之中。
2 调查 人员往来深港太多限制
调查
目前,深圳罗湖、皇岗两个口岸每日平均过境人数约为25万人次,高峰时达到40万人次。深圳口岸部门统计,去年1月,皇岗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后,日均2万人次香港客夜间来深圳消费。
困境
港澳通行证目前仍有诸多不便之处:三个月只能两次签证,每次签证的逗留时间为七天(按规定,中途从香港返回就算一次签证用完),而且每次重新签注耗时太长。
此外,深港两地人员来往政策必须由中央统一作出安排。去年8月,中央派调查组入深调研时,深圳学界曾“大胆”建议,深圳户籍人口凭身份证可过境,但未果。
合作进行时
深港又联合向中央争取三个“特殊政策”。
个人港澳游可以多次返往:如果实现,京沪等地赴港个人游的游客可以多次由港进入深圳(但不出特区),这延长了游客在港深两地购物消费的停留时间。
外国人经港澳免签证进特区:外国游客经港澳进入深圳特区,可以免予签证。这是深圳与香港合作协议中向中央积极争取的另一特许政策。
深户居民父母放宽游港限制:香港与深圳将争取放宽在深人员父母赴港旅游的年龄限制,男女各下调5岁。根据现行规定,拥有深圳户口的居民,其父母在外地的,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才可以在深圳申办港澳旅游通行证。
3 调查 港人医疗福利难以北上
调查
即将临盆的香港孕妇宁愿冒着危险从内地返港,因为她回到香港才能享受医疗福利待遇,深圳口岸经常因此不得不特事特办,为香港孕妇开通绿色通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深圳生活和工作的香港人约有20万人,包括回深养老的老人和弱势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定期或不定期往返深港看病求医,仅有感冒发烧等小病在深治疗,因为香港居民在深圳看病不能享受香港的医疗保险福利。
困境
由于深圳医疗花费较香港较低,深圳方面有意吸引资金开办港人就医定点医院,一些在深投资的港人也看好这个市场,深港两地金融结算方面也不存在障碍。然而,香港方面考虑到居民医疗是一块很大的市场,担心医疗行业受影响,从而影响税收收入,一直未明确表态。另外,深港医疗服务水平的差异,令香港的保险机构也不认可深圳医院资质,在港购买的商业医疗保险也无法兑现。在深港人因此希望在内地有就医定点医院,也希望香港保险机构能认可内地医院。
合作进行时
2004年1月16日,深圳罗湖医院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意向协议书,罗湖医院将增挂院牌“香港中文大学罗湖医院”,共同打造辐射两地医疗市场的综合性品牌医院。据悉,这是首个落户深圳的CEPA医疗合作项目。
4 调查 港人来深子女教育是包袱
调查
据《深圳市教育蓝皮书》透露,目前在深就读的港人子弟约有5.5万名,其中每日过关到深圳上学的港童3000余人。并不是所有居住在深圳的香港籍学生都愿意选择这种奔波的方式上学。
据《深圳市教育蓝皮书》研究显示,60%在深居住的香港人,愿意将子女留在深圳接受教育,同时41%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入读深圳的香港人子弟学校。香港人希望两地政府应该合作开办更多的港人子弟学校,采取深圳政府拨地,香港教育署投资建设、管理,降低子女教育成本。
困境
深圳的香港人子弟学校国际班,收费标准较高。在深经商的港人Kent的孩子在深圳上小学,每年学费在4万左右,两个孩子上学,每年光学费就要八九万元。教育模式能基本接轨,但费用却比香港公立学校高。但类似这样的港人子弟学校在深圳还不够,很多在深港人的子弟因为教育而成了深港双栖人,他们每天早上会背着书包,坐着车经过口岸到香港上学,晚上则反向回来深圳父母身边。
合作进行时
目前深圳有以招收港人子弟为主的学校4所,在校生近1000人;港资幼儿园15家,在园儿童3432人。深港合作备忘录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共同办好港人子弟学校”,这对改善深圳的投资环境,吸引港人投资置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