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男孩。幸运的是教我们英语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一个刚从城市来这里的一个大女孩。看到她那美丽的面容,听到她悦耳的声音,总是给人的心里留下一种非常舒畅的感觉。在口语对话中,我知道了她是一个刚刚23岁的师范毕业生。渐渐地,她的容貌在我的脑海里定格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头长长的秀发犹如一条瀑布飞流之下,一身粉色的连衣裙犹如细柳随风飘逸,一双洋溢着神采的大眼睛,既像两汪明澈的清泉,又像深蓝的天空中镶嵌的一对明星……
为了她,在课堂上我眼睛一眨不眨,看她微微抬起右手写板书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优美,竖起耳朵倾听她的每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动听。为了她,我每节课都向她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靠近她,可以听到她讲解的知识,更可以闻到她身上的淡淡的清香。为了她,课下我拼命地做着英语习题。我不知道这是师生之间的爱,还是朋友之间的爱,还是……靠自身的努力和她的精心辅导,我的英语成绩真的突飞猛进了。
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她的文章。在文章中我稍稍透露了我对她的爱。因为这篇文章,我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给我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就是在办公室里,她读到了我的作文以后,我第一次看见她脸红了,红彤彤的,很好看,我知道她内心羞涩。最后,我回到教室里,面对同学们的哄笑,这回该我脸红了。
此后,在上她的课的时候,我变了,变得不敢抬头看她。无论她的课讲得再怎么好听,我只能埋头看书。我和她直接接触也变得很少了,在食堂或操场碰到她,只是绕道而去。有了问题也不敢问她。我不是怕自己受到批评,我是怕学生的议论对她有不利的影响。毕竟她还是一位未婚的女孩,毕竟她是我的老师。如果我再不控制自己,我就是罪过了。
这样煎熬的日子持续了半个学期。到期末,考试成绩下来了。让我吃惊的是在这半个学期内,我的英语成绩竟然由班里第2名退到班里第78名。我退步的原因,她知道了。她连续找我三次,要我和她谈谈。但我都摇头拒绝了。因为我知道,班里不只我一个人对她有朦胧的爱,而我成绩退得这样厉害。我没有理由去见她。但是,她最后还是命令我去和她好好谈谈。这次不在办公室里,而是把我叫到了她的宿舍,说要和她说清楚。下自习了,我本打算还是回寝室,但她的房间的灯依然亮着。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敲门进去了。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她的房间,也是班里第一个人走进她的房间。
在这个房间里,我们谈了很长时间。最后我终于鼓足了勇气对她说:“老师,我爱你!” 这句话在我心中已经好久了,今天终于说出来了,我很高兴。但是,这句话一出口,我感到自己当时由于激动而失态,不知所措。而她也再次脸红了,当时整个面容红彤彤的,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非常好看。但是,很快这张美丽的脸庞上静静地留下了泪水。我知道我说这句话伤害了她的心。
第二天,第一节是她的课。我再次抬起头,看见她的脸上虽然没有了泪水,眼圈却是红红的。其原因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吧。这时,她在讲台上突然从衣袋里拿出一张照片说:“谁能在三年后考上复旦大学,我就把这张照片送给谁。这张照片上有我的个人档案和联系方法。”听了这话,我不由地一振。我知道,老师这句话的分量,我知道老师那张照片的重要。于是,我又拿起了英语课本……
心理咨询师点评:
这是一个美丽的恋师情结,这是一朵难以结果的美丽的感情之花。
国内外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认为,在“疏远异性→积极接近异性→恋爱”这一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必经历程中,不少青少年在第一、二两阶段间,还要经历一个向往年长异性的阶段,有人称之为“英雄崇拜”,有人称之为“牛犊恋”。这时,往往表现为从对方所不注意的远处,着迷地倾倒于所向往对象的一举一动,并将对象偶像化,对其体验到强烈的精神依恋。“英雄崇拜”、“牛犊恋”形象地揭示了这一特点。而成为迷恋对象的人,往往是周围年长的异性,因其或是容貌,或是才识,或是能力,或是人格,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有时便引发了青少年产生独占性的爱情需求。这种恋情,往往是如痴如迷的“单相思”。不用说,在学生接触最多的年长者中,除家庭成员外,便是教师。而一般说来,教师在德、才、识诸方面发展又较好,足以为学生所效法。因之,教师极容易成为正处于思春期学生的爱恋对象。
男孩的故事中既有原始的两性吸引,又有盲目的英雄崇拜,还有人际的新异效应,唯独难找成熟的两性之爱。不难理解,两性吸引与两性之爱还相去甚远,而乡村中学生对来自城市的专业老师的英雄崇拜和新异效应,更不能与爱相提并论。
因此,年轻的朋友,如果你的心中萌生一份美丽纯真的“恋师情结”,最好是让它悄然化为你人生的一种动力,帮你走向成熟。而一旦说出口来,除了让彼此品尝无谓的苦涩,还能收获什么呢?至于未来,就让未来的日子来证实好了。谁能料定你未来的爱是怎样的色彩?何况爱绝非一厢情愿。日后,果真心中那份恋师情结化为成熟的爱,果真依然两厢情愿,再来收获爱也不迟。不是吗?
这个男孩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真的,不是每个恋师的少年都会有这样的幸运。这位年轻的女教师以自己的照片相许,也许未必是上策,但至少既维护了男孩的自尊,又激励了男孩的学业。一份善意如此难能可贵,男孩还有什么理由不自爱自强?
专家简介
马志国 心理学者,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散文作家,天津市心理学会、教育学会、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协会、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家教研究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性学会会员,中国学习科学学会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多家书报刊名誉主编、特约编委、特邀专家、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央及地方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嘉宾,应邀多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入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10余部典籍。 (文/马志国)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