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思] 于 信仰: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辞海(2003年版)》。由此可见,信仰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换句话说,人们在追求精神满足的前提下,必须同时追求物质,因为,物质是精神满足的必要条件。
今天的中国,笼罩在和谐社会这个新名词的理想之中,既简单又明了的和谐社会一词,正在迅速成为中华民族的新信仰。中国的十届三次人代会所迸发出来的种种激情,无一不是冲着和谐社会这种新信仰来的,短短几天的人代会,包括所有代表在内的中华民族都在寄望未来的和谐社会能够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看到,在这次人代会上,凡是能够涉及到的问题,几乎无一不往和谐社会这只筐里装。然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构建正在上升为信仰的和谐社会,中华民族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和谐社会今天之所以被民族寄予厚望,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原有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系列的信仰出现了理论缺陷所致。首先,共产主义社会虽说是“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形态,但在一百多年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其次,社会主义社会虽说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平均主义色彩浓厚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并没有带给人们希望得到的民富国强的骄傲和自豪;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显示了多劳多得的差异分配的社会形式,但全方位的社会失衡却让人们感觉到了另一种忧心忡忡。所以,原有的这些主义信仰在今天的社会实践中由于出现了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让人们觉得这些主义太过奢侈,太过遥远。假如说和谐社会这种新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对原有的主义信仰进行的理论创新的话,毫无疑问,人们对和谐社会主张的快速接受就并不奇怪了,因为,人们在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感触认同和谐社会,那就是触手可得的“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的最低公平追求,而把这种和谐社会直接上升为新信仰也就顺理成章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和谐社会这个民族新信仰,能把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在和平崛起的努力奋斗之中,而和谐社会新信仰将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法律和政策制定的依据,成为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不过,笔者在此需要提醒的是,和谐社会是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创造,而不是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和谐”,也不是涛声依旧的“伪装和谐”,因为,和谐社会的努力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伟大实践,所以,避免和防止冒险的经济政策冲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和谐社会并非新创意,而是一种新包容。回首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就会发现,儒教思想的“和为贵”,佛教教义的“与人为善”和道教理念的“天人合一”等等主张,那一种又不是包含着“和谐”意境呢?而今天的和谐社会的主张不外否突破和超越了学术和宗教的范畴,而将其包容到了整个民族都能接受的一种新信仰之中。
党派有党派的信仰,民众有民众的信仰,社团有社团的信仰,阶层有阶层的信仰,官场有官场的信仰,民间有民间的信仰,你有你的信仰,我有我的信仰……正因为现实社会存在着信仰的各异,才有了各种利益的纷争,为了寻求大千世界,云云众生,和睦共处,生态平衡的理想社会,人们一直在追求既保留各自信仰又尊重他人信仰的包容性信仰,和谐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包容性信仰。毫无疑问,和谐社会指的是一种人们几千年来一直在寻找的和睦相处的生存状态,今天,人们共同对一种生存状态的追求和努力,就使得和谐社会正在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包容性的新信仰。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