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茆雷磊裴闯)“满嘴金牙的小商人”“异国设计的实验场”“城市化的牺牲品”……对中国城市形象的这些批评,使身为政协委员的美术工作者们黯然神伤。
“看着这些建筑令人伤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研究院博导何家英如是说。
近年兴起的房地产开发热在中国一些城市催生了雨后春笋般的商品房,盲目效仿欧美、只求气派豪华、缺乏中国特色成了这些楼宇的通病。有专家批评说,一些城市的建筑“就像满嘴镶金牙的小商人,看上去金光闪闪,实际上没有文化”。
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到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外国设计师的手笔越来越多地介入了中国城市的新地标建设。然而,从网络到报刊,从专家到平民,对这些建筑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止。何家英委员认为,外国设计师的建筑往往无法与中国城市的整体形象相协调,显得非常突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指出,城市新建筑缺乏必要的规划和要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太快的结果。英、法、美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25%左右提高到70%左右,几乎都用了约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1993年还只有28%,2003年就已达到40.5%,照此推算,只需不到50年的时间中国就能完成上述诸国的城市化进程。
“综观世界名城的形成过程,在城市形象方面都有一个长期探索、调整、磨合的过程,使新与旧和谐一致,而这正是我们缺少的。”靳尚谊委员说。
“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所接受的美术教育仅限于绘制建筑设计效果图,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说,中国的建筑外观设计基本停留在抄袭和拼凑国外范例的阶段。
靳尚谊委员批评道,房地产商只求尽快卖房,不考虑城市的形象;而一些城市官员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城市的文化品位,除了利益驱动外,缺乏相关美学修养也是重要原因。“美术界要尽自己的力量,给中国城市设计补一堂审美课!”潘公凯说,事实上,这种“换血”的努力已经开始。
“城市文化形象设计专业”——这个前所未有的专业已在中央美院开办。潘公凯说,传统的建筑设计专业偏重于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城市规划专业则偏重于对城市功能的规划,这个新专业的开设,就是要在建筑设计中加入对城市整体形象的考量,在城市规划中加入文化眼光的涵养。
“其实最关键的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审美能力。”何家英委员认为,中国应在干部的培训中加入审美教育的内容。各城市规划委员会的选择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形象,为了在这个“要害”部门造出“新血”,潘公凯已经与北京市规委达成协议,招收规委的工作人员攻读“城市文化形象研究和设计”博士学位。
“我们将请城市文化专家来讲课,然后把学生分到各地调查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并以调查的结果作为博士论文,”潘公凯委员说,“我们还想请国外的城市设计专家当客座教授,将来还要对市长们进行这样的培训。”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在何家英看来,这是中国城市形象的最理想状态:北京要着力突出古都气象,杭州应围绕西湖做文章,天津则该考虑如何把新建筑与富有特色的小洋楼结合成一个整体……
“建筑盖好了是不能随便拆的,城市造好了也没法推倒重来,”何家英语重心长地说,“只有城市的形象和谐了,我们未来的和谐社会才能表里如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