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研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发现许多过去没有过的新提法和新思路。这些新提法和新思路,不仅进一步深刻体现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而且更具体地体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切实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治国理念。
“民”为先
“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200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体会得出的结论。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维护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因此,2005年的工作部署在许多地方充分体现了“民为先”的理念,把“民利、民生、民享、民权”作为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首要指导思想。
首先,“三农”问题,是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仍然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扶农、惠农、利农的好政策。如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快减免农业税步伐,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免征农业税,新增140亿元人民币对贫困县进行财政补助;等等。特别是中央财政将安排150亿元用于增加对种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对于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更加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报告明确提出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的对策。不仅提出要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紧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工资正常支付的机制,而且明确提出各类企业都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特别是第一次提出要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
第三,更加重视解决就业问题。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并把实施范围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比2004年增加26亿元。另一方面,要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认真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业环境的政策措施。
第四,重视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努力保证让全体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今后企业裁员将逐步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要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高度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快建立城乡特困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帮助解决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为此,2005年中央拿出1465亿元资金用于社会保障,比2004年增长了18.1%。
第五,要完善老百姓自主创业的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多种灵活就业形式。强调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稳”为重
稳健发展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应该说,重“稳”,是2005年政府思考和安排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要特点。
首先,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提出稳健适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即2005年GDP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即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这些任务指标的确定,既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也兼顾了就业、物价等关乎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终结了连续实施7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报告认为,鉴于目前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有必要也有条件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提出今年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为了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守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第三,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物价稳定不仅是生产有序发展的前提,而且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所以报告明确提出,要保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重点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把握好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调整时机和力度。
第四,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机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报告强调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实施《信访条例》,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要完善社会稳定的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机制。要特别重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因此,国务院不仅决定把原来的国务院安全生产管理局升格为正部级,而且决定安排30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
“谐”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要通过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协调发展这“五个统筹”来具体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既是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手段,也是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更是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
仔细研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追求“和谐”发展已经成为谋划2005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思路的根本价值。因此,2005年的工作部署,不仅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协调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统筹安排,而且突出了着力搞好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着力建设和谐社会这三个关键。
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指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就是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整体战略部署,实行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区域战略,进而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
要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一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对此,报告明确表示,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的生活费。二要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三要继续做好人口发展战略制定工作。四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要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更好地把引进外资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实现内外双赢。
要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经济发展,就是要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就是要妥善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勇于冲破各种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又要注意把握节奏和力度,避免“欲速不达”的结果。□(作者为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