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几乎超过了10%,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25.2%。”国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这一调查结果,日前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其实何止高中阶段存在“择校热”,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一直延伸到大学,都已经形成完整的择校链条;赞助费、择校费从成千上万到几万十几万不等。择校已是家长、教育和社会之痛,而且这份痛楚越来越深,不堪重负,牵扯着无数家庭、教育行业和整个社会的神经。择校之痛,痛在何处?
痛在家长的心头。由于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不得不无奈而痛苦地自愿捐献巨额的助学费,争购抢购那些重点校和名校的学位。而且这比“一费制”收费要高出几十倍甚至数百倍花费,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选择学校,还要托关系、走后门、批条子,费尽心血。家长心痛的岂只是辛辛苦苦赚的血汗钱和债台高筑?
痛在教育的失衡。因为历史的地域的人为的原因,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所以发生择校现象。有了择校,好的学生好的教师往好的学校单向流动,更多的资金向好的学校集聚,于是出现弱校更弱强校更强,薄弱学校和重点学校“两重天”景象。重点学校的几个学生择校费,常常是薄弱学校一年的收入;重点学校建设极尽豪华和奢侈,薄弱学校始终简陋和破烂;重点学校教师厚福利高奖金,薄弱学校教师就那几个基本工资。择校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加剧了学校之间的两极分化。
痛在社会的不公。在择校的过程中,有权有势的不但可以少交、免交择校费,甚至动用公款为自己的子女择校,而且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具有绝对的优先享用便利,学校的教育资源成为某些人掌控的“私人资源”,为权钱交易留下了空间。无权无势无钱的孩子被挡在好学校的高门槛之外。享受教育公平本来是孩子的权利,教育机会失去了均等,教育公平无法建立,社会公平也就无从谈起。择校不但抑制了阶层的流动,而且凝固和扩大了阶层之间的差距,是引发社会不公平不稳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择校之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不及时医疗可能危及社会肌体的健康,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有人也给择校热“开药退烧”,如:将择校暗箱操作变为公开行为以缓解症状、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等。这病症清楚明了,其疼痛也让不少人深有感触,药方也曾经有人开过,然而,如果无钱抓药、无人下药、无人吃药,又哪来疗效?又何谈治标治本?(稿源:红网)(作者:高振千)(编辑:潇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