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2月17号晚上,《CCTV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最终揭晓了,在那天晚上,许多观众被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故事感动了,整个中国被感动了。然而谁能够想到,就在3天后,也就是2月20号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迄今为止已经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管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各大网站,不管是来自官方的评价,还是来自民间的声音,这些文字和声音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感动”。
目击者:我看到那边有火车过来了,这上面有两个小孩在玩耍,火车快要到了,这两个小孩中的女孩从这边进,又想出。这时那个男孩快要到那里了,对面就过来一个男的,救他们。救的时候他先把那个小孩一下子扔到那个地方去了,然后转头,就这样救这个小女孩的时候,他这个手这样一下过去的时候,火车已经到了。
这个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冲上铁道救下两个孩子的人就是李学生,一个在温州打工的河南籍打工者。
我不知道您有没有在呼啸而过的火车旁站立过。我们的记者告诉我,在这次采访中,他们在李学生倒下的地方进行拍摄,当火车呼啸而来并擦身而过的时候,听着震耳欲聋的声音、面对猛然卷起的气浪,当时心里确实会感到紧张和害怕。但是就是面对飞驰而来的列车,在那短短的几秒钟里,在现场的人都惊呆了的时候,李学生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并且在救了一个孩子之后还去救第二个孩子。这样做需要何等的勇气!
2005年3月1号,李学生的追悼会在温州举行。参加追悼会的有温州市和李学生家乡河南省商丘市的领导,有李学生生前的亲朋和工友,还有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温州市民。
这位老人已经81岁高龄,为了送这位他从未谋面的年轻人最后一程,老人清晨5点就起床赶到了殡仪馆。
同期:(李学生的)事迹非常感动,我很敬佩他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所以我们来参加追悼会。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温州——这个原本非常普通的城市,在全国的知名度日渐提高,前来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这里已经汇聚了230万名外来打工者。
1998年,与所有打工者一样, 28岁的李学生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成为温州外来打工者中的一员,在温州金有利鞋厂务工,并且在这里一呆就是8年。
在对这些工友的采访中,所有的人都说,李学生一直都是一个好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李学生来到温州后前后介绍了40多位同乡来这里打工,李权威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权威(李学生生前工友):当时听说李学生在这里做工嘛,就过来学些技术,奔着他就过来在这个厂子做。我在这里刚开始打普工,一个月五、六百块钱那时候,刚够生活费嘛,那时候过来做这个鞋子,什么都不懂,从前面翻过来 加中包啦,把这个位置搞起来拉下来,什么都不会嘛,当时笨手笨脚的,可以说他是手把手教你吧。
每一个介绍来的同乡都是李学生这么手把手地教出来的。同时,由于他们刚来时工资很低,年龄稍长的李学生在生活上对这些第一次出远门的兄弟们都非常照顾,在李学生的帮助下,他们中的很多人慢慢地成为了熟练的技术工人,后来到别的大工厂工作后都能拿到更高的工资。
李权威(李学生生前工友):拿到那么高的工资的时候,那时候什么都没想,就是第一个月发工资就是拿到我老乡这里,我哥哥,请一下客,好好吃一下。
不仅是河南老乡,这里很多外地的打工者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李学生的帮助。吕建席来自湖北,他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2000年的冬天,当他仅仅揣着2块钱来到这个厂里时,当时一点都不熟悉的李学生借钱给他,帮助他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
吕建席(李学生生前工友):当时我跟他打交道时间也不怎么长,我还担心借不来呢,他能借给我在我意料之外。当初我是第一次出来打工,当时刚出来, 什么经验都没有,在这个地方没有一个人帮过我,在这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朋友都没有,他第一次给我这样的帮助,让我非常难忘。
李学生到底借钱给过多少个工友,大家都说不清楚了,只知道他是来者不拒,有时候自己口袋里的钱不够了,他甚至找老板预支工资,或者是向周围小店里借来钱再借给这些工友。
李怀亮(李学生生前工友):他帮了很多人,不管是老乡还是别人,有一些不好的朋友,借了钱就跑了,有人说他有点傻。
在有的人眼里有点犯傻的李学生在厂子里人缘非常地好。
李怀亮(李学生生前工友):原来也有不好的朋友,借给他钱了他就不声不响地就跑了,好几年没有过来,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有人说李学生这种行为有点傻。
在每一个与李学生接触过的人的印象里,李学生都是一个对别人乐于慷慨解囊,性格幽默开朗的人,但事实上,李学生的家庭一点也不富有,甚至可以说非常贫穷;李学生的人生道路也一点都不平坦,甚至可以说命运对他有些残酷,有些不公。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是李学生的老家。1982年,母亲离他而去的时候,他才13岁。1997年,妻子又突然离他而去,这时他们的女儿才一岁零两个月。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其中的痛苦是我们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第二年,为了多赚点钱,李学生背井离乡,只身来到温州打工。打工的8年里,他只回了4次家,为的是省下路费寄给年迈的父亲和年幼的女儿。李学生最后一次回家是去年的12月,年过花甲的老父亲无论如何也想不到2004年12月13日,竟是自己与儿子永别的日子。
李学生父亲:他走时天还没亮,他说,爸,我走了。我说,你走那么早。他说,我早点走, 搭早班车走,我走了。我说,你走啊,我没起来呢,他就走了。他说:爸,今年过春节我不回来了,明年我们都回来过个团圆年。
2月21号,得知儿子被火车撞了后,抱着一线希望的老父亲和二儿子匆匆地赶到了温州。
李学生父亲:我心里就难过了。我想,我的儿轧死了,是不是真轧死了,我在那当时我一口气没上来,我就昏过去了, 就啥也不知道了。
记者:最后一次打电话他给您说什么了?
李学生父亲:最后一次打电话,他给我拜年,正月初一5点钟给我打个电话,说爸 我给你拜年,我也不能回家。我说好好。
记者:您理解他这么做吗?
李学生父亲:理解他这么做,他这么做是对的嘛,这样做 舍己救人,这样做是对的。(他)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安排他做好人好事,舍己救人,向罗盛教那样学习。
记者:他多大的时候您给他讲的?
李学生父亲: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说到时候我也做好人好事,我也像罗盛教那样舍己救人。
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些让我们感动、激励着我们的英雄,罗盛教舍身救人的事迹曾经激励了我们一代人,我们无从知道他对当年还年幼的李学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不过如今,李学生又以自己的英雄行为感动了温州、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
打开设在网同的李学生网上纪念堂可以看到,已经有一万九千多人在网上祭奠了李学生,还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留言。有留言说: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灵魂。好人,在另一个世界好运。还有留言说: 平心而论,他应该想到,他来此的目的是为了挣钱,是为了使他的家庭生活的更美好;他的见义会使他丧失掉生命,更毁灭了这个家庭…然而生死的一瞬,他义气凛然,使得我们这些普通的人再也无法掩盖自己的“小”来!有个留言说:如果是我,还真就不一定敢像兄弟你这样做。佩服你!有很多留言都在反思:这件事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很多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了,曾几何时,我们所批判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现在成为很多人的行为准则,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连累自己,以致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为什么不努力表现出来?还有:我们虽然不可能都去做到您的英勇壮举,但我们可以做每个善良的人应该做的事,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美丽,去做一个真实的人!你感动了众多的中国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因你的事迹而被感动,正因为这感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认识到这人世间的美好。
很多人在称赞李学生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李学生的女儿李敏的关心,因为已经成为孤儿的她还只有9岁,如果李学生在天有灵,女儿也应该是他最大的牵挂。现在,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小李敏虽然失去了父亲,但是她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
李怀亮说,作为李学生的同乡好友,李敏几乎是他从小抱大的
李怀亮(李学生生前工友):可能对她来说世界上她是最可怜的人,一岁的时候就没了母亲,现在才十岁她爸爸又没了。
李学生出来打工,很少回家,所以他与女儿的交流主要就是电话。
李敏(李学生女儿):问我刷没刷牙,还有学习怎么样。
记者:爸爸为什么那么关心你刷不刷牙呢?
李敏(李学生女儿)::因为我爸爸的牙小时候没有刷牙 ,长大后牙就黄了。
记者:知道爸爸做了什么吗?
李敏(李学生女儿):知道。
记者:你知道爸爸那样做是对的还是错的吗?
李敏(李学生女儿):对的。
记者:谁告诉你是对的?
李敏(李学生女儿):我自己说的 ,谁也没告诉我。
记者:你为什么觉得他那样做是对的?
李敏(李学生女儿):因为他为了救人才死的。
现在,温州已经有了李敏和爷爷的新家,教学条件很好的水心二小成为了李敏的新学校。
在新学校,每一个孩子都知道李敏有一个英雄的爸爸,都向她付出了真挚的关怀。
他是英雄李学生叔叔的女儿
学校号召同学向李敏捐款,虽然是无记名的,但是孩子们的热情却非常高。
刚才的情景让我觉得看到了一种希望。不仅仅是这些可爱的孩子,截至3月10号,社会各界都向李学生的父亲和女儿伸出了援手,捐款已经达到25万多元,并且李敏在水心二小就读也是免费的。小李敏应该可以安心地完成学业,长大成人了。
在这期节目的采制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带着一个疑问,这就是究竟为什么李学生见义勇为的行为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产生了如此大的反响?除了上面我们说得很多之外,可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农民工。
在网上我看到了很多有关这一点的留言。一个留言说,很敬佩李先生的壮举,我想在那种情况下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做出那样的举动,但他,一个被有些城里人喊为乡巴姥的人做了,是否应该让我们更多的考虑一下怎样看待,怎样对待这早已熔入城中的群体---农民工!还有:我相信,不只你一人有这样的精神,你是中国几千万农民工的代表。你们勤劳,你们朴实,你们都有着一颗高尚的心灵。你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人们的偏见,让那些麻木的人,心也因为你而颤动起来。
这些留言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农民工的敬佩,这也代表了很多人在这次事件后的一种思索,就是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的重新审视。这是一件好事。不过,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前面,我们一直没有把李学生叫做农民工,而是称他为打工者。因为,我们更希望把他和其他所有打工者一样作为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来看待,当作一个普通的人来看待。我们不应该去歧视农民工,同样,我们在赞颂他的时候,也不应该更多的因为他是一个农民工。因为,生命是平等的。善待生命,尊重生命,这是李学生用生命的代价所告诉我们的。
对于李学生的英雄行为,很多人都非常感慨,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李学生的工友似乎比别人怀有一份更复杂的、很难表达的心态,这种心态源自他们的身份和他们的经历。
李怀亮(李学生生前工友):外地人和本地人就是不平等,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公平。
吕建席(李学生生前工友):我们就希望让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外地人,在有些方面做得比他们本地人做得比较好
温州市民:像李学生他们这样在我们温州,应该说为我们温州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靠一些民工去做,大量的工作 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是他们去做,应该说肯定他们的这种精神。
吕建席(李学生生前工友):通过这件事叫他们本地人来改变对我们外地人的一种看法。
李怀亮(李学生生前工友):学生这件事出来以后,温州人对外地人的看法改变了很多,就像现在学生的女儿在学校里,那些温州人对李敏现在特别照顾,这点可以看得出来。
李怀亮说,看到李敏现在被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包围着,他为李学生感到欣慰。然而,在欣慰的同时他又有一种莫名的担忧。
李怀亮(李学生生前工友):现在这么多人对李敏这么好,以后有没有人这么对她那就很难说了。
记者:你担心这一点?
李怀亮(李学生生前工友):嗯。所以我想让她跟我在一起,我会好好照顾她。
记者:要是没人照顾她了,你一定会照顾她 ?
李怀亮(李学生生前工友):我一定会照顾她。
(相关情况:李敏已经被列为温州市叶康松慈善基金会救助对象,基金会承诺将承担李敏18周岁之前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温州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划见义勇为奖励和保障办法草案,确保见义勇为者及其家属得到相应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