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思 谁该为“毒枭”的金蝉脱壳买单
采访中种种迹象表明,毒枭刘招华在逃亡中没有选用像以往犯罪嫌疑人的潜逃方式,诸如亡命天涯或隐居深山,而是采用模仿昆虫脱壳的生态方式:在逃亡地落户———定居———繁衍生息———搞投资。
当然,再狡猾的狐狸,还是逃不过猎人的眼睛,刘招华终归是落网了。但它带给人们的反思及警示又是发人深省的……
反思一 户籍管理漏洞,引发桂林警方查堵
对于通缉犯刘招华为何在桂林市冠冕堂皇生活了近五年,桂林市公安局领导也甚为重视,并派员前往刘招华的落户地、定居地进行查实。
除此,3月15日,当记者将连日来的调查情况反馈给桂林市公安局孙书庚副局长时,他说,很感谢《海峡都市报》记者将个别民警涉嫌违规操作的情况反映给桂林警方。此间,桂林市公安局也接到类似的群众反映,目前,桂林市公安局正派人进行调查核实,如属实,将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同时,桂林市公安局有关领导表示,刘招华的落网,桂林市警方也做了相当多的基础性工作,但刘招华逃匿桂林生活近五年,也给桂林警方提出了更严峻的问题,比如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嫌疑人员的排查等一系列课题。
反思二 片警也该熟认网上通缉犯
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其实化名“李森青”的刘招华在桂林定居近五年,完全有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可能,却因疏忽而令其溜之大吉。
其一,近五年间,片警入户调查时,若曾细心留意公安部网上通缉者的头像,或许化名“李森青”的刘招华早该被绳之以法;
其二,2002年10月份,刘招华在漓江花园的家里生有一子,邻里间都怀疑其身份来源,直至如今,刘招华的儿子李汶彬在桂林仍无户口登记,入户民警细心点,应该会发觉;
其三,2003年,曾有三毛贼溜进刘招华的家偷盗,刘招华夫妇俩“勇斗歹徒”的照片见诸报端,其图片与网上通缉的图片是可对比的,细心的民警或许会有发现。
反思三 招商引资,需防止借机洗黑钱
骇世毒枭刘招华在公安部通缉下竟能偷梁换柱,着手一系列仿“金蝉脱壳”计划的实施,并构筑了自己的投资平台。期间,初看似乎一切手续都近于合法化也近乎无漏洞可查,就如桂林市本着“三个有利”政策,进行招商引资,似乎也合乎情理。对此,一些着力于研究政治经济与法律三者之间关系的法学家认为,这期间当然也有可能存在权钱交易的问题,但类似这样的投资现象很多,主要是缺少一部对投资者资金来源审核的法律条文。
针对毒枭刘招华在广西桂林逃亡期间,还能正常投资并能安然无事这一怪现象,记者采访了福建省人大委员会法工委游劝荣副主任,他认为,刘招华在桂林的投资事件,给了桂林乃至全国各地招商部门一个教训与启迪,除了对投资方的资信情况及投资安全的考察外,确实还急需建立一种机制来研究投资方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这目前还是法律上的一个空白。
专家认为,犯罪分子经常利用地下钱庄或搞项目投资进行洗钱,有关部门应高压打击地下钱庄,还应建立和完善可疑投资资金的核查制度,彻底打击不法分子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的洗钱活动。 本报特派记者 洪东升 郑建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