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赛”向我们走来,走得热烈而辛苦。在“华赛”进入正式评选的前日,记者走进了“华赛”的组委会,走近一群“华赛”的造梦人。
“华赛”,这个和声名显赫的“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只有一字之差的名字,几乎是长久以来所有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心中的一个梦。在现代的全球化传播中,谁都不能否认新闻图片的重要性,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如越战、伊拉克战争、“9·11”事件,可能是较多的是那些挥之不去的图片形象。但是长期以来,以“荷赛”、普利策为准则的西方视角一直主导着国际新闻摄影界,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没有一个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赛事,这是许多东方新闻摄影工作者的遗憾。“华赛”,成了许多中国摄影人心中的一个梦。
八年孕育,“华赛”破茧而出
“华赛”的孕育到破茧而出,经历了很长时间。早在1996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就酝酿并决定申请举办“华赛”。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创始人、第一任会长蒋齐生对国际新闻摄影的发展态势非常关注,他早有举办国际新闻摄影赛事的意见;第二任会长范敬宜与学会其他几位成员许必华、舒野、胡颖、王建男、胡谋等在9年前就谋划“华赛”事宜,时任学会名誉会长的穆青、蒋齐生老先生也积极支持此事。
许多信息汇集到现任“华赛”组委会秘书长胡颖的记忆里:全国很多新闻摄影工作者有这种迫切愿望,许多外国朋友闻知中国要举办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也有热烈反应。近几年来国内各摄影协会举办的国际摄影赛事也为举办“华赛”提供了有益经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在新闻文化、对外宣传方面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为“华赛”的举办创造了深厚的历史环境。在具有“深圳情结”的人民日报驻深圳记者站站长胡谋等人的穿针引线下,通过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以于宁同志为会长、徐祖根、赵德润为执行会长的新的领导集体和深圳报业集团新老社长吴松营、黄扬略等的积极努力,业务主管部门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常务副主席徐心华和书记处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深圳市提供了“华赛”所需经费和操办条件,许多有关单位也大力相助,“华赛”顺应历史潮流应运而生。
“要打造一个世界新闻摄影文化的新名牌!”胡颖的愿望饱含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深情和信心。
严谨备战,确保大赛水准
愿望和信心的后面,是大量艰苦、细致的“备战”工作。“一定要确保这次比赛的组织质量,使其达到国际大赛的规格和水准。”组委会工作人员们经常用这句话互相鼓励。
“压力很大。”华赛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胡谋和搭档陈伟,已经连续从年前就睡不好觉。此前他们曾参与组织过许多摄影比赛、沙龙,可这次不同,国际性的比赛使组委会面临许多新的困难。比如,所有的文件、材料、新闻发布都必须是中英文双语;接待的不仅有国内各地的参赛者,还有来自外国的参赛者和评委,部分非英语的外国参赛者也给双方的沟通大大增加了难度。
为确保这是一次公正、严肃的纯专业比赛,组委会拒绝了所有商业行为,不接受商业赞助和资助。深圳报业集团大义相助,在经费和人力上鼎力支持,为筹备工作担了大梁。
比赛的公正、严肃,要求组织过程的每个细节绝对细致、绝对准确,不能出一点差错。“华赛”办公室工作人员从走进“华赛”办公室那天起,就走进了一个严谨的程序中。
第一道工序是编号。由于每件作品在集中整理时的唯一标识就是编号,因此两万多件作品的编号,错一步乱万步。初收稿件时得编号,组委会技术审核后,工作人员又得根据分类重新编号。
第二道工序是扫描。对每一件参赛作品都进行扫描,这是很多国际大赛难以做到的。“荷赛”运作多年,也只是对入围作品进行扫描存档。
第三道工序是录入。对所有图片数据和说明、作者信息都翻译成中英文双语,并录入到一个专门的程序中。
第四道是归档入库;第五道是校对;遇到从网络提交数码照片或光盘的参赛作品,还需统一整理、冲洗……
如此多的程序,每一道都有很大工作量。拿核对来说,本次参赛的21627幅作品共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许多语言不同、规格不一、语焉不详的照片说明、作者信息,工作人员需一遍遍打电话、发EMAIL,认真核对。“华赛”办公室的秘书胡娟娟和她的同事们平均每天接1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询问电话,有日文、法文,还有不地道的英语……
新意迭出,张扬“华赛”特色
一场大赛,一定有其主题;一个品牌,一定有其创意。“华赛”在中国举办,从“和平和发展”的主题开始,它的理念、它的徽记、它的评选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富有新意,具有中国特色。
“华赛”有全新的图片信息管理系统,这是办公室技术人员为配合比赛专门设计的流程。它将作为以后每届华赛的信息系统。
“华赛”首推出了别致的选评码和投票箱,连大赛的奖杯,也采取了别具特色的造型,这件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也将成为获奖者的珍贵收藏。
“华赛”情结,挽起五湖四海人
大赛的每个筹划、组织者,从组委会领导,到具体的工作人员,成了第一批“华赛人”,也是筹备组织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单位。凡见过他们工作的场面的人,无不动容。
像胡谋、陈伟这样连续几天没有好好吃饭和睡觉的人,筹备班子里满眼都是。两三个月来,组委会办公室的灯光经常彻夜不灭。宋亦增、吴晓霞、胡娟娟、方胜、马晓峰、张舜等,有的是“华赛”聘请专职人员,有的是深圳报业集团的支援人员,十多位工作人员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接收、登记、翻译、打印、归档,处理了来自全世界76个国家1765人的21627幅作品。
为了把吃饭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从北京赶来参加筹备工作的中国摄影报的陈淑萍一行人在食堂找来冰块,把烫饭变成温饭,好快点吃完去干活……
作为第一批和结缘的“华赛人”,他们虽然疲惫、劳累,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激情:吴晓霞,山东人,虽然有一个“业余摄影发烧友”的老公,还懂得正片、负片的概念,但一开始对“华赛”也是一知半解。随着“华赛”评选日子渐近,她见到越来越多的摄影工作者,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精彩图片,开始为自己奋斗的这个事业兴奋和骄傲。胡娟娟,云南人,从一个英语专业的翻译,到开始具备一些图片鉴赏能力,开始对新闻摄影产生浓郁兴趣……她连续熬夜一个多月,体重减少了2.5公斤。方胜,从《ShenzhenDaily》过来支援“华赛”多日,他现在的唯一愿望就是:大赛结束后赶快好好睡一觉……
问他们:“这么累,值吗?”他们的眼神给出了答案:为中国打造一个世界新闻摄影品牌,值!(人民网深圳3月21日电)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