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5日讯 今日14时30分左右,齐齐哈尔境内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附近突然着起大火。起火点在301国道边上的克钦湖附近,截至记者发稿前,大火将方圆一百多亩的湿地苇塘和周边草甸点燃,火线蔓延长达300余米,火势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救火人员正在火速赶往现场。
据在现场扑火的农民鲍海先介绍,起火点在301国道附近,当时有人在那里点火放荒,因为风力较大,大火失去控制才迅速燃烧起来。很快就逼近了他住的民房,将家里的柴草垛和苇垛点燃,一条渔船也被大火烧毁。 在火灾发生开始时只有鲍海先一人奋力地保护着自己的民房。后来,大火继续熊熊燃烧,并不断向扎龙腹地推进,才有当地村民陆续出来扑火。
据悉,距火灾现场不足15公里是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局所在地,那里目前饲养着100余只丹顶鹤。据当地居民介绍,四天前这里就有多处明火点,保护区的核心区苇塘已遭到严重烧毁。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李长友局长告诉记者,301国道附近着火通常都是因为农民点火放荒,这样的火势一般不会延伸太远,应该不会危机"鹤居"。目前,他正组织工作人员去现场救火。
又讯 25日下午19时许,杜尔伯特县林业局接到大庆市森林防火办的紧急火险电话,通知说杜尔伯特县境内烟筒屯镇内马地屯附近湿地苇塘再次起火。20时许,毛训文带领林业局工作人员赶到马地屯,认定当地无火。他表示,小六队火场已经打出防火隔离带,不会死灰复燃。后经卫星重新测定,大庆市森林防火办确认,新起火点应是上述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附近的同一火场。 (本报记者 何兴丽)
黑龙江专家谈扎龙湿地保护问题
马建章:湿地遭到破坏太遗憾
马建章,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3月24日下午,谈到扎龙湿地遭到火灾破坏,马老的第一句话就是:“太遗憾了!”
“动物生存的三个基本条件知道是什么嘛?是食物、水,还有隐蔽所。”
连续发生的扎龙火灾烧光了大量芦苇,鸟类栖息的家园被无情的大火吞噬。眼下正是鹤类迁徙扎龙的时期,鹤类大多在每年的3月末4月上旬来扎龙栖息,最早的一年在3月20日鹤类就飞回扎龙。
“苇子没了,鹤儿们回来后住在哪里?”马老说,鹤类飞回后首先要选择巢居,大火烧光了芦苇,而鹤类的巢居主要建筑材料是芦苇,鹤儿们将无家可归。
马老介绍,鹤类筑巢一般选择在距离水面50厘米处的明水面附近,筑巢往往选择在浅水期。
马老说,“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水对于鹤类生存来说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解决饮水问题,另一个目的是解决食物问题。水中的鱼类等软体动物是鹤类的主要食物来源。
“连续几年的扎龙大火对于丹顶鹤等鸟类生存构成了很大威胁。”马老说,“芦苇是依靠根系繁殖的多年生植物,生命力很强。大火烧毁了芦苇如果其根部保湿,它还能继续生长,如果其根部没水,它就会干枯死掉。”
“苇子着了说明水没了;水没了说明食物没了;没了食物说明鹤类没了蔽身之处。”马老说。
“一句话,造成上述一连串的严重后果的原因皆来自缺水。”
马老介绍,扎龙的水源来自双阳河和乌裕尔河,而在扎龙的上游有大大小小十几座水库卡住了扎龙的脖子。扎龙湿地用水有赖于上游水库,水库开闸放水需要付费,而扎龙要想达到保湿状态每年至少需要注入约1亿立方米水,需500余万元人民币。即便这样,上游水库也只能在满足各自用途之后,再有余水才能卖给扎龙,这就是说,即便花钱扎龙也不一定能买到水。可由于体制等多方原因,给扎龙注水却没人埋单。
贾竞波:芦苇被烧影响生态系统
贾竞波,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可不要小看那扎龙芦苇”,扎龙湿地做为一个大生态系统,牵一发动全身。从理论上讲,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动,哪怕是微小变化,都会破坏那里的生态综合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生存环境。”贾竞波说。
他认为,在扎龙保护区,芦苇就是湿地中的天然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增值湿地泥炭植被、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湿地的生态功能价值远远大于湿地出产的芦苇、草、鱼等价值的几十倍。目前扎龙湿地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蓄水功能下降,由于荒火和过采芦苇,使芦苇沼泽在漫长的冬季里存不住雪,造成冰冻缺氧,鱼虾难以生存。鱼虾产量下降,使水禽及丹顶鹤的食物链遭破坏。芦苇沼泽干涸退化,致使大面积芦苇塘缩减,加上芦苇资源的无序开发,扎龙湿地不堪重负。贾竞波还建议,对于扎龙湿地的芦苇能不能效仿实施天然森林资源保护工程那样保护性开发,既让苇农有饭吃,又让湿地生态功能恢复。
叶平:生态有偿供水刻不容缓
叶平,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2003年8月,叶平曾经带领学生到扎龙湿地对扎龙湿地补水情况进行专题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叶平对扎龙湿地如何建立长效补水机制提出了建议。
“从大气环流和生态环境总体发展趋势上看,扎龙湿地靠老天供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扎龙湿地长效补水必须走有偿供水的道路,只有这条道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叶平获悉,从2001年秋季至今,有关部门已为扎龙湿地补水3.5亿立方米。
叶平认为,一方面,扎龙湿地的自然水已经受到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所需水源的拦截,这是地方“政策性”用水,导致扎龙水源不足。另一方面,靠工程的方法引嫩江水到湿地是投入活劳动,体现为水资源,这种水资源的效益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效益,即解决扎龙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存在问题,这是共益性的效益,应当由国家出钱;二是有了水就有鱼,就有芦苇,当地的居民发展苇业和渔业有经济收益,理应从收益中拿出约1/40至1/80交纳水资源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明确水权的概念,这方面要开展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其次就是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建立一个以扎龙湿地管理局、“中引”和周边社区三家为主组成的联合机构,即扎龙湿地有偿供水协调委员会。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指导下,商定长效供水的一系列有关事宜。有偿供水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对湿地进行生态有偿供水却是一个新鲜事。本报记者 崔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