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么岳飞、文天祥等历史更为久远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寄寓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否也应该因为“脱节”而遭“删除”呢?
近日,两则和“狼牙山五壮士”有关的新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月21日晚,“狼牙山五壮士”的最后幸存者老英雄葛振林在湖南衡阳与世长辞;而几乎就是与此同时,有的地方新的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被正式删除。
英雄刚刚辞世,流传英雄事迹的课文就被删除,也许这只是一种巧合,但相关者的解释,却又分明传递出某种必然性———“单一革命战争题材……与学生们的思想脱节,越来越难勾起共鸣”,“英雄主义仍然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应该转化形式了。”
不可否认,现在的学生需要多元的文化教育。具体的英雄事迹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因此英雄主义有“转化形式”的必要性。但是,如果由此就将“英雄主义”的精神价值局限在具体历史范围内,认为“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和现代“脱节”、难以“共鸣”,却又难以让人苟同。
什么是英雄主义?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英雄主义固然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体现,但其价值内核显然又是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既然我们承认“狼牙山五壮士”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来的凛凛大义、不屈斗志正是英雄主义的典范,那么其内蕴的精神价值何以又会在我们这个时代突然“脱节”、过时呢?———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么岳飞、文天祥等历史更为久远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寄寓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否也应该因为“脱节”而遭“删除”呢?
其实,英雄主义彰显的崇高价值,除了一般的具体社会意义外,在生命人格的塑造上更值得重视。古罗马文论家朗吉弩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曾将这种人格培育喻为“伟大心灵的回响”,并认为,如果人一旦失去了这种对伟大心灵的感应、体悟,麻木、冷漠、委琐就会接踵而至,人生必然因此阴暗卑下,与“自由”无缘。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永远都不只是一种过去式的历史陈迹,不只是少数英豪的个人行为,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涵养、人格提升息息相关。一句话,只要我们还对自由、尊严、高贵的人生价值心存向往,英雄的心灵回响就不会断绝。 (张贵峰)《人民日报》(2005年03月28日第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