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网-南国早报 全州县枧塘乡珠塘村有个“怪人”——蒋济渭,他30年不说话,在自家屋前的石山上默默雕刻马恩列斯毛的语录和雷锋、方志敏、钱学森等英雄和名人浮雕。积年累月,渐成规模。这座山也被当地人称为“语录山”。“怪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雕刻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雕刻这座“语录山”?带着诸多疑问,3月25日,记者叩开了老人家的柴门。
山因“语录”而名
蒋济渭的家是一间约6平方米的小屋子,一床一被,一锅一凳,就是“怪人”全部的家当。家里虽然乱了点,但小屋前语录石旁却打扫得干净整洁。这座约十来亩的石山上,雕刻了大大小小上千幅“语录”和名人浮雕。村民告诉记者,在三十多年前,蒋济渭就开始在自家门前的这座山上雕刻语录和人像,现今展现在记者眼前的这些“山石雕刻”,都是他独自一人积年累月起早贪黑雕刻的。
划错成分受伤害
蒋济渭说,他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拿起凿刀的。据村民介绍,原来,当地公社把木匠出身的蒋济渭划为“富农”。他不服,状告干部错划。大队干部威胁他,你要上告,就罪加一等,把你的成分改成“地主”。由此,蒋济渭戴着“富农”的帽子,在“文革”中被轮番批斗。
他说:“上街、坐船都要背指示,背不出,就让跪着。”为了不跪着,他开始死记硬背指示。由于当时家里所有的书籍都被收缴了,村干部又不给他毛主席语录,蒋济渭就在街上抄,抄多少背多少。一次在工地上,蒋一口气背了20多条指示,尽管如此,仍然被打得半死扔在稻田里。
据介绍,1970年蒋济渭曾试图自杀过,未遂之后,他就在自家屋后盖了一间6平方米的茅草棚。从此,独居、缄口、吃素,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谁解其中味
据当地新修的县志介绍,从1973年开始,蒋济渭开始在自己的小屋后面雕刻。蒋济渭断断续续地说,最早雕刻的是毛主席头像和语录。由于没有学过雕刻技术,所有的工序都靠自己琢磨。一个约20×30cm的头像,足足花了40天的时间。由于家徒四壁,在雕刻语录时只得用黄泥或焦炭来临摹。最难刻的是阳刻,刚开始,一天下来只能刻五六个字,后来熟练了,一天也只能刻十几个字。
从拿起凿刀那天起,天刚蒙蒙亮,蒋济渭就起床,一直忙到天黑。一天只吃一顿午饭,风雨无阻。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语录山”上已刻有名人浮雕七十多座,一千一百多条语录。字体有阴刻、阳刻,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
语录都是在文革时候背的,而人物浮雕图像则是从报刊、书本上剪裁下来的。动工时,一边看画像,一边雕刻。三十年下来,几块长约20厘米,厚约10厘米的磨刀石已被磨得只有橡皮大小。
在方志敏、刘胡兰、雷锋等英雄浮雕前,蒋济渭专门雕刻了几个酒樽。每天蒋济渭都要为他们敬酒三次,还要脱下帽子,肃穆地三鞠躬。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有人慕名而来到“语录山”,还有附近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上近代历史课。看到有人来,蒋济渭很高兴,并让访客在笔记本上留言,如今,大大小小的留言本已有19本。也有部分访客捐济一些钱物,从一两元到100元不等。晚年的蒋济渭就靠这些救济维持生计。
希望有人接班
3年前,71岁的蒋济渭因身体状况有所下降,不得不放下凿刀。但据他介绍,去年12月,他抄写了3000多条语录给政府,想让当地政府能选出其中的精华,以扩大“语录山”的规模。
他向记者感慨道:“我这个班难接呀!这个事又不赚钱又耗精力,儿子跟孙子不赞成,也就谈不上接班了,村里也没人想干。”对于“语录山”,当地政府部门也早有所闻,要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比较难,如果开发旅游,规模又比较小,看点不是很多。现今,只能由老人继续看管和保护“语录山”。 记者邓盛龙 邓振福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