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的是,当地很多干部都不知道乡镇政协是否还存在。一个“因人生职”的机构,在消失时波澜不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理应被淘汰的命运。
湖北试点:平静撤销乡镇政协
本报驻沪记者 徐楠
刘列(化名)穿着笔挺的西装,递上公司给他印的名片,津津乐道他的推销业务。
“怎么说呢?”他笑得有点尴尬,“说不清我们现在算怎么回事。”
刘列是所在乡镇的政协主任,然而,随着日前湖北省关于乡镇机构的一场变革,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所在的机构———乡镇政协也面临着消失的命运。
被人们惯常地列在“四大班子”之中的政协在乡镇撤销,无疑是基层政治结构的一个大变化。但整个撤销过程的平稳和悄无声息,又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
“说不清楚”?
监利,湖北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七个试点县市之一。
“撤乡镇政协?好像是有这么一条。是撤了吗?”一位干部在接受采访时反问记者。
不仅是一般干部,就是身为乡镇政协主任的刘列也“说不清楚”自己现在的身份是什么。
去年夏末,刘列和其他乡镇班子成员一起,迎来了县里的改革领导小组。接下来的时间里,乡镇领导班子的人数,要从二三十人缩减到9人,现有的领导,要根据综合打分排序,竞争上岗。
而人大主任和政协主任作为没有竞争优势的“老干部”,被安排在了评分竞岗名单之外。
刘列的“说不清楚”就从那时候开始。而他所处的乡镇政协机构,文件是这样表述的:“乡镇不再设立政协机构,政协工作可明确一位负责同志兼管。”
机构的变革在平静中完成。“过程很简单,就一句话,书记从县里会议上带回来的。原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好像是说:‘文件里这么要求了,大家就这样吧。’”在一位政协主任的印象中,没有更多的说明了。
相比之下,乡镇改革中其他机构的撤并动静要大得多,要酝酿商讨,还要做动员工作。有的撤并如裁减乡镇财政所甚至在当地形成了“震荡波”。
而乡镇政协的撤销似乎悄无声息。
2004年以来,设置在省农办的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规范改革成本来源、分流人员安置、直属事业单位改组等具体事项。但在取消乡镇政协这一级机构方面,没有新的附加说明或指导性意见。
湖北省委接收到的反馈意见,主要集中在“七站八所”的改革上,政协方面,“从没听到任何反应。”湖北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章新国处长说。
在监利,很多人———包括乡镇政协干部———对于政协是否已撤销“说不清楚”:上面的文件已有了改革的规定,但没有什么部门“正儿八经”地宣布过撤销的事。
一位原乡镇政协工委主任形容自己是“三不像干部”:不像班子成员,不像非领导干部,又不像乡镇政协改革后的联络员,感觉处在“悬空”状态,对于我们这些人上面到底是什么说法呢?
有几位乡镇政协主任去找县委领导问这件事,领导说尽快研究答复,后来没了下文。
乡镇政协职能
“这种情形在所有的机构改革中可能都是绝无仅有的。”当地的一位知情者说,“很多干部都搞不清乡镇政协是否已撤销,说明平时他们就没什么工作做,这个机构的存在与否对当地的社会运行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至少在我们这里,乡镇政协的实际工作确实比较少。”湖北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章新国处长承认道。
“很多老百姓都不清楚这个机构———他们一不选举,二没有非常明确的具体职责。”一位乡镇干部说。
刘列所在的乡镇人口约为4万人,有6个政协委员,包括一名中学教师、两名工商业主、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妇女、一名普通村民。
刘列的主要工作,就是联系这六个人,大约每年开两次会。换届时由各个界别推荐人选,刘列拿人选名单给党委、上级政协再一协调,一届政协委员就算定下了。
“三先三后”、“双重参会”———对于政协与党政领导机关的工作关系和要求,刘列不假思索。但他却怎么也记不清是哪“三先”、哪“三后”了:“重大人事任免先协商后通过,重大决策先征求意见后决策,还有一个是什么来着?反正都是一个意思。”
刘列这位“老干部”,今年才只有42岁。在乡镇政协主任的职位上,他已经做了5年。不到20岁参加工作,从乡镇办公室的办事员做起,做到办公室主任、副镇长、镇长、副书记。当上镇政协主任的时候,他还不到40岁。
刘列的履历,也是大部分乡镇政协主任们的履历。
“这些政协主任,一般都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干部了。”一位乡党委书记感叹说。
他分析道,在乡镇,从政协主任的位置上被调至别处的,“基本上没有”。也就是说:“坐上政协主任,就意味着政治生命到了终点站。”而在人们的印象中,乡镇政协基本上与清闲的“老干部”联系在一起。
一位在乡镇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干部,性情耿直,“没有手腕”,近年来每每要提升“总是被人挤下来”,在年近五十之际当上了乡镇政协主任。他很清楚,这个职务,基本就是乡镇干部退休前的最后一站了。
与此相反,镇里的书记每天依然忙得“脚不沾地”,甚至在星期天都要赶到县城开会。
改革背景
其实对于乡镇一级的政协职能,一直都存在质疑的声音:“乡镇基本没有民主党派,就算有知识界、文化界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基本上没有统战的工作,主要的职能就是反映社情民意,但在这方面一个乡镇有那么多人大代表了,还有这个必要吗?”
事实上,按照政协章程的规定,并没有要求在乡镇一级设立政协机构,其第40条有如下表述:“省、自治区、直辖市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自治州、设区的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凡有条件的地方,均可设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该地方的地方委员会。”
也就是说,章程对于地方组织的规定,最低只到了县以及市辖区一级,乡镇根本不在此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既没有相关根据又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机构能够出现并大量存在呢?
事实上,这是机构自我膨胀的结果,是基层政权“因人生职”的一个现象。
政协在乡镇的组织机构,是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以监利县为例,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全县包括十个大区。“那时候只有县里有政协。”
1970年代中期以后,十个大区被扩为30个大公社,那一次的机构改革目的是压缩行政级别的中间层次。
这次改革在干部任免方面的效应马上就体现出来了:原来的十个大区,共有30余名正科级干部,扩充后翻了一番,变成了六七十个。
其后干部越来越多。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很多地方在那时搭起了乡镇“四大家”的班子,乡镇一级的政协机构被设立,一些科级干部得以安置。
如今一个中等规模的乡镇,普遍有二三十名班子成员。像刘列这样不到40岁就坐到这“最后一站”的,越来越多,平均年龄从40多岁到50多岁,甚至不到40岁。书记和乡镇长们的普遍年龄,就更是年轻,“还有不少20多岁的”。
这种拥塞的局面,也正是这次湖北省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背景。2003年湖北省下发17号文件,正式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它试图解决很大程度靠农民供养的乡镇政权,在税费改革后何去何从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压缩人员和机构。改革选取了7个试点县市重点推进,一共有“八大举措”,而其中“撤销乡镇政协”因其涉及基层政治架构的变革而受到媒体关注。
“在配套改革上省里前后开了七八次大会,每次反应都很强烈,是下面的县委书记们一再主动说把政协撤掉,这个机构在乡镇意思不大。”湖北省从事农村工作的一位官员透露说。
而撤销过程的平静以及撤销与否的模糊,正说明了乡镇机构改革的必要性。“乡镇政协是一个缩影,其实在政治架构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机构,因人生职,当它们消失时,人们并不会感到它的缺失。”他还说,“湖北机构改革的方向是对的。”
刘列在机构改革开始推行以后,做起了推销员的行当;据当地干部估算,约有5%左右的乡镇干部正在通过“第二职业”另谋出路。
“现在能拿原来工资的两倍!”刘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