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坐落在伊朗中部纳坦兹地区的浓缩铀加工厂曾是伊朗绝密的核基地,严禁记者涉足采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禁令也被打破。3月30日,伊朗政府一反常态,允许大约30名伊朗和外国记者陪同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一起参观了这座核工厂和位于伊斯法罕的另一座核工厂,并允许拍照和录影。虽然有分析人士称之为“开放”之举——伊朗急于恢复铀浓缩计划的“清晰信号”,但美国却冠之以“做秀”之名,嗤之以鼻。
伊朗“开放”两处核设施
纳坦兹浓缩铀加工厂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以南约270公里,坐落在一个贫瘠的山脉脚下,占地450公顷。伊朗官员表示,为防美国和以色列空袭,伊朗把这座核工厂建在了地下18米深的地方,地面上则饰以几座空旷的建筑物。此外,该设施还采用了抗震技术。
在走近这座建筑物时,记者们发现了至少10枚高射炮。戒备森严的大门口没有发现特别的标识。记者们乘车从一个斜坡进入地下,走下一段台阶后,来到地下二层一个宽敞的大厅。有报道称,这个混凝土结构的大厅足足可以容纳5万台浓缩铀离心机。
参观时间持续了三四个小时,哈塔米总统在记者们的陪同下参观了技术文件和图表。此外,哈塔米还参观了核工厂的敏感部分——离心分离机,但随行记者被禁止参观。
在伊斯法罕的另一座核工厂,哈塔米在随行记者和科学家的陪同下,穿着防护服,头戴面具,视察了工厂里的实验室。记者们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工作。
纳坦兹地下核工厂曾是伊朗的绝密目标,外界知之甚少。2002年8月,伊朗一个流亡组织首次对外界披露了纳坦兹核设施的存在和所在地点。伊朗被迫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申报了该设施,并表示愿意接受IAEA的核查。2003年初,IAEA的核查人员首次参观了该设施,随后于当年10月,封存了其中的浓缩铀设备。但在今年3月30日之前,伊朗一直拒绝记者进入内部参观。
目前纳坦兹核工厂的浓缩铀活动处于冻结状态,工程建设也被中断。伊朗曾承诺,在伊朗与欧盟的谈判结束之前,伊朗将暂停浓缩铀活动。伊朗原子能机构副主席穆罕默德·赛义迪30日表示,如果纳坦兹核工厂的建设进程没有中断的话,目前这座核工厂已修建完毕并投入运行。
参观期间,赛义迪对记者说,伊朗专家准备恢复(浓缩铀)工作,弥补冻结期间的损失。“参加这项工程的人对工程中断感到沮丧。他们希望伊朗与欧洲国家达成协定,以便能够恢复浓缩铀活动。浓缩铀是伊朗的权利。”
哈塔米:伊朗铁定恢复浓缩铀活动
与塞义迪相比,哈塔米总统30日的表态更为直接。他说,伊朗“铁定”会恢复浓缩铀计划。伊朗官方通讯社援引哈塔米的话说:“在不远的将来和取得国际社会的谅解后,我们将恢复合法的(铀浓缩)活动,并向世界证明:我们正在遵守诺言。”
哈塔米同时表示,伊朗正在寻求与欧洲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协定。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在谈判中愿意向伊朗提供一揽子“鼓励性措施”,以换取伊朗作出放弃寻求核武器的“客观承诺”,即停止一切核活动。但伊朗表示,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技术的权利。
伊朗与欧盟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是伊朗的浓缩铀计划。浓缩铀计划具有军事和民用双重用途,换句话说,低浓缩铀可用于核发电,而高浓缩铀可以用于制造核武器。虽然伊朗屡次表示其浓缩铀计划完全用于和平目的,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担心伊朗该计划的真正目的是开发核武器。
法新社援引知悉内情的外交人士的话说,欧盟正在考虑伊朗在谈判过程中提出的一项建议,该建议的主要内容是伊朗放弃使用54000台离心分离机来浓缩铀的原有计划,将离心分离机的规模削减到500-2000台。但伊朗原子能机构副主席赛义德却对记者强调,伊朗的这项建议仅仅是“一个想法”。
美国:伊朗在演戏
美国政府3月30日对伊朗开放核设施的举动反应消极。华府称,伊朗允许媒体参观核设施,不过是精心导演给媒体看的一场戏。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埃雷利表示,伊朗的核计划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公开程度;伊朗人应该向IAEA解释清楚,他们在纳坦兹和其他地方都干了些什么。“如果伊朗真有诚意减少国际社会的担心,那就应该允许IAEA毫无限制地核查可疑地点。”
链接:
欧洲民意:伊朗不构成核威胁,外交解决最合适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时代》周刊联合进行的一次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在英国、法国和德国3个国家中,大多数受访的成年人表示,伊朗并没有对欧洲构成核威胁。
CNN报道说,这项民调显示,法国、英国和德国受访成年人中,认为伊朗构成核威胁的比例分别为34%、30%和27%。在那些认为伊朗构成核威胁的受访者中,59%的人认为外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3%的人认为使用武力最佳。英国受访者支持军事行动的比例最高,不过也只有7%,而德国的比例为0%。此外,英法德3国中约有22%的人表示,应该采取外交和军事双管齐下的方式。
另外,这项民调也显示了欧洲民众广泛存在的对政治家的不信任情绪。在英法德这3个欧洲主要国家中,只有17%的成年人认为政治家公布的恐怖袭击情报可信。相比之下,媒体、高级警官和国际救援机构在民众中的可信度分别是30%、43%和51%。(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