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李斌)清明节来临之际,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建议将纪念对象从祭祖扩大到纪念英杰人物,同时改革祭奠方式,在祭奠的同时多多植树造林。
长期以来,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宗。李汉秋认为,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祭奠的对象应扩展到革命先烈,借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应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祖国的大小城乡遍布英杰的足迹,清明节时组织青少年到陵园或墓地扫墓,到英杰人物的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这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文化举措。”
对近年清明节中迷信活动有所抬头的现象,李汉秋认为,“个别人的迷信举动愈来愈可笑,连纸制的家电、轿车都烧给祖先享用。”他建议,祭奠方式应推陈出新,“建议多用鲜花代替纸钱和祭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下出现的‘网上墓园’也可大力发展。”李汉秋说,清明时在网上扫墓,可献花、留歌、点烛、留文。网上纪念,跨越时空,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
清明插柳之风应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李汉秋认为,“植树节也更适合放在清明节。传统的清明踏青郊游和插柳,应发展为包括植树、环保在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节日活动。从插柳留春到植树留春,向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迈进。”(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