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林鸿汉在中央路观音里小区的住宅,迎面客厅里放着一个醒目的小黑板。林鸿汉呵呵笑着说:虽然退休了,可是一天都没闲着,就喜欢带学生和教书。
林鸿汉的一个身份是南京金陵石化烷基苯厂中学的前任校长,擅长教学的林鸿汉,桃李满天下,仅江苏省就有50多名厅级干部是他的学生;而林鸿汉的第二个身份,则多少令人有些咋舌:他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直系第六代长房长孙,林鸿汉还告诉记者:林则徐后代长房这一支子孙,悉数隐居在南京。
林则徐直系后代选择隐居
众所周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是福建人,现在福建还有其庞大的家族,其后代子孙多达数百人,不少林氏子孙卓有成就。但为何林则徐的直系后代反而隐居在南京呢?
说起来,这其中有不少曲折故事。
道光年间,极力主张对英开战的林则徐在朝廷上被主和派谗言发配后,政治抱负始终未酬。他的直系儿孙便立志归隐,林则徐的长子林汝舟一生只是翰林,修史不言政,而林则徐的长孙更提笔书就:孤笠双革奚,并为自己绘就一幅戴着斗笠穿着草鞋的画像,表示不做官不参政。这幅珍贵的卷轴现在还保存在林鸿汉手上。
其后,林氏直系子孙(汝舟一系)便一直恪守祖训,读书但少有从政,加上子孙始终单传,这一支林家后裔几乎完全隐没了。而相比较,林则徐的支系子孙则枝繁叶茂,并继续在中国政界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第四代中的一位支系孙,曾为民国政府最高法院副院长,而另一位第五代孙凌青,是首位中国驻联合国大使。
至于林氏直系子孙为何留在南京,林鸿汉告诉记者,正是前面提到的那位任民国政府最高法院副院长的族人,将林鸿汉的父亲(也就是林则徐第五代直系孙林百川)带到南京。当时林百川年仅16岁,自然是在南京娶妻生子。这么说,林鸿汉还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
曾做地主收租子
林鸿汉从小就希望成为一名科学家,因此读书特别用功,在南京六中上中学时,他的成绩总是班级第一,高中毕业后更以优异成绩考上苏大。但因为出身,林鸿汉最后只能上师范类学校,放弃了科学梦而走上了教育工作。不过,林鸿汉依旧饱含热情对待这份工作,并最终成为中学校长。
林鸿汉的兄弟姐妹也都是这样,三个兄弟姐妹中,一位厂长,一位企业副总,还有一位是测绘局的干部。“林家子孙不管在哪个岗位,都会被要求尽到最大责任,发挥最大能力”。林鸿汉这样说,因为祖先是林则徐,他们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甚至于近乎苛刻的教育,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便是他们的座右铭。
虽然言谈中充满对祖先的尊敬,但林鸿汉还是透露一些林则徐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小时候,林鸿汉在家见过一个账簿,里面记着林则徐收租的情况。当时林鸿汉自己都不相信,“民族英雄”、“近代中国第一人”怎么会收租子是一个地主呢?后来林鸿汉长大才明白,这是林则徐被发配新疆时,道光皇帝给了林则徐赖以谋生的封地,“否则这么大家族怎么生活?”林鸿汉说:“林则徐尽管是销烟的英雄,但生活中也是一个凡人,像普通的官宦家庭一样收租过活很正常。”……此外,林则徐在妻子亡后曾经续弦再娶,“再伟大,也毕竟还是普通人。”林鸿汉说。
还有一个特别需要补充的是,因为祖先曾经虎门销烟,林则徐的直系子孙们几乎无人吸烟。林鸿汉告诉记者,在南京的众多林则徐子孙中,除了一个当厂长的弟弟因为应酬需要偶尔吸烟外,所有的林家后代都是坚决的戒烟者。“这也算为祖先明志吧!”
后裔盼重建生祠
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一直淡出人们视线的林氏南京直系子孙终于被发现,并得以和所有林家子孙团聚,这颇让林鸿汉高兴。拥有美满家庭、理想工作的他,觉得现在百事顺心。
已经64岁的林鸿汉至今保持着良好的作息习惯:早起床,照料他满园的花草盆景,顺便活动筋骨,花费1个小时;然后在家中备课,保证晚上的教学质量;下午,去附近的文化中心读书看报,与人对弈(林鸿汉特别嗜好下棋,早先把它作为锻炼思维的手段,现在则当作修身养性的玩艺,据说附近少有敌手,现江苏棋院特级大师言穆江也出自他门下);到了晚上,这位退休老校长就替亲戚或者邻居的孩子们补课。至于他的孩子,都挺有出息,其中一个还是南大MBA。
不过,林鸿汉也有遗憾之处,祖先林则徐在南京的生祠——陶林二公祠,于2001年被拆后就一直了无踪影。作为全国唯一的一座林则徐生祠,它演绎了林则徐政治生涯中与南京不可或缺的关系,也使得冥冥中林家直系后代背井离乡迁徙来到南京定居。
林鸿汉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建这座生祠。
资料:林则徐和南京
林则徐是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禁毒先驱,但他在南京还留下了其他的一些政绩和精神财富。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律,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他在南京任江苏廉防使,前后达七年,在大堂上曾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在任内,江苏几乎无年不灾,无灾不烈。但他勘灾、报灾、赈灾、防灾,甚至冒着惹怒龙颜的危险,单独署名上书皇帝,要求开官仓救济灾民。他的举措一方面保证了清王朝的社会稳定和赋税来源,一方面挽救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此外,对于江苏境内的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林则徐无不予以关注。
为纪念这位为民着想的廉防使,南京民众自发为其立“陶林二公”生祠。陶指陶澍,当时的两江总督。
【来源:金陵晚报;作者:仲毅、朱波】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