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明节,我依然在距离故乡千里的省会忙碌度过。理由是没有假期,工作忙着,因此不能回家,给亲人们扫扫墓,培培土。一连好几个清明,都是这么过的。
是否人到中年,才陡然想到情感的可贵?尤其是缺失了的那些情感,譬如,对我来说,严厉而慈祥的祖父母,崇敬的父亲,那些众多的先人……在这个时节,他们仿佛都一一苏醒了。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么多!当他们走来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和冷漠他们吗?想必不能!于是,千百年来,国家有祭、民族有祭、家族有祭、家家有祭。这祭奠,抛开那些封建迷信的糟粕成分,是能够打动每个人心扉的。人性的美好,人性的温情,在清明这天,可以好好体味。
清明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因此,它也是中国节。关于这个节日,传说版本同样丰富,但集中到情感上,都是为了祭奠先人、友人、故人。所以说,在清明这天,天地往往雨纷纷,满地流淌着的是绵绵不绝的人情长河。这个节日,如果加以合理引导,让人性中最美好、最善良的东西得到挥洒,不是有助于社会和谐吗?不也可以让中国节得到一次绚丽的绽放吗?
许多人想到了。可是,我们的节日在制度上是与“国际接轨”的。我们引进了“礼拜”,按“双休日”过日子。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妥。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仍采用祖宗传给我们的天文历法,就不免迂腐和显得事过境迁了。但,我们就没有办法对民族的情感进行最大可能的兼顾么?这样的努力,这样的期望,已经有包括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内的人士做出了,但现实是,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不少民族节日,依然只能在或明或暗的状态下度过———实际上,人们在这些日子里很矛盾地活着,请了假的大方扫墓,也有许多人是瞒了领导偷偷扫墓,没能扫墓的也是满脑子的牵挂遗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节日观念?
以人为本啊,我们终于发现我们忙来忙去,还是为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假如社会的一些制度和规则不考虑到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一切建设和创造的意义又在哪里?
这个清明节,我、许多人照样在忙碌和茫然中度过,不得不再次打下了一个巨大的情感欠条。这是我的错。这不完全是我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