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当年申请“戴帽”躲过旧城改造,如今危房欲坠财政无力修缮又生变数
核心提示
自从3年前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之后,重庆大足县铁山镇就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捉襟见肘的财力难以承受古街危房改造的开支;另一方面,保护不力,相关领导将被追究责任。
无奈之下,铁山镇要求摘掉“历史文化名镇”的帽子。
铁山镇的困局成为全国古镇保护中的普遍问题,专家认为在名镇保护上,国家提供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已刻不容缓。
双河古街的大步廊檐建筑风格在重庆地区已十分罕见。
由于多间老屋已成危房,250米长的铁山镇双河古街如今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3月23日,重庆市大足县铁山镇细雨绵绵。86岁的孙纪文老人坐在家门前的大步廊檐下,看着雨水从廊檐滴下。
大步廊檐是双河街上的特色建筑,而双河街是一条有200多年历史的古街。因了这条古街,3年前铁山镇被评定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但如今,孙纪文身后的那一排排木质古屋在风雨中已歪的歪,塌的塌,县建委的专家更称古街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有成片倒塌的危险。
在铁山镇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如今古街成了一个包袱———靠财政拨款的铁山镇无钱对古街进行保护维修,而古街大多数居民也没有能力维修老屋。尴尬之际,近日铁山镇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求摘掉历史文化名镇的帽子,并对古街进行拆除。
有人士认为,这实际是铁山镇领导的一种推卸责任之举。根据《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如果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不力,重庆市政府将按照规定追究相关区县、镇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责任,而如果摘掉“名镇”的帽子,领导就不会再担保护不力之责。
铁山镇“摘帽”之举犹如投石入水。重庆市文物保护部门负责人拍案怒称“胡闹”,并欲追究铁山镇政府相关领导的行政责任。
长期关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认为,铁山镇遇到的保护困局在全国已是普遍现象,国家对此如何提供政策支持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居委会主任的两件法宝
双河街因地形而得名,250米长的古街夹在两条小河中间,两河在街道南端的双孔桥处汇合,滚滚向南流去。
古街两旁木质穿逗结构的房屋是颇具湘西特色的吊脚楼。房屋依河而建,有的基桩甚至打到了河里。
而双河街最出名的则是青石板路两旁的大步廊檐。“铁山镇之所以被选评为历史文化名镇,主要就是因为大步廊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这在重庆地区已十分罕见。”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工程师燕学锋说。
大步廊檐由108根红漆木廊柱支撑,廊顶覆盖青瓦向街心延伸,贯穿整条古街。古街上的居民讲,由于有廊檐遮盖,在街道行走,热天不晒太阳,雨天不淋雨,十分惬意。
双河街上的“铁山照相馆”老板蔡发良讲着一口地道的重庆话,却自称是江西人,语气还带着几分得意。
据县志记载,铁山镇原名铁山坪,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江西丰城蔡氏家族搬迁至此,在铁山修建蔡家油坊,由油坊扩大为染房、槽房,逐步形成了如今铁山镇的古建筑风貌。
“我是蔡家第10代孙,如今的铁山镇就是由200多年前祖辈的油坊发展来的。”
蔡发良说,以前古街上还建有九宫十八庙,但慢慢的都被拆除了。
但蔡发良不愿过多讲述过去,他更关心自家的老屋什么时候能得到保护维修。“原来的磨油老屋现在已摇摇欲坠,邻居家的房子去年已经垮塌。”
街对面周玉俊家的老屋更是让人担忧:穿逗结构的木柱已经歪斜了30度,整个老屋全靠屋后四根木棍顶在一棵黄果树上勉强支撑。
古街共有居民223户,记者沿古街走访后发现,因这些老屋都为同一年代修建,房屋腐朽、歪斜、垮塌普遍存在。不少居民在家就如躲雨一般:临街的房子垮了,就住在后屋,临河的屋子塌了,就勉强住在前屋。
大足县建委综合科干部魏传成说,2003年4月,县建委组织人员对双河古街再次进行现场调查,并形成了一份《古街居民房危险程度的报告》。
“古街223户住户中,特别严重的22户已无法进行加固、维修,只能恢复重建,较严重的38户可以进行加固维修,对不太严重的163户可以进行一般性维修。”魏传成不无担忧地说,如今时间又过去了一年,铁山镇古街的情况估计变得更糟。
“古街有三怕。一怕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火烧连营;二怕风雨,风吹雨淋会将不堪一击的老屋泡塌;三怕连晴,老化的电线会起火星引发火灾。”在古街长大的双河街居委会主任陈齐正,对古街老屋了如指掌。
对付古街的“坏脾气”,陈齐正目前惟一的法宝是自家墙上悬挂的一面锣和一只扩音器。
“我每天都要听天气预报,遇到恶劣天气就要沿街敲锣警告,让古街居民离开老屋,转移到安全地带。”陈齐正说,前年铁山镇已闹过一次洪灾,古街侥幸保存了下来,如果今年洪灾再来,古街恐怕难逃一劫。
3年没有投入1分钱
“主动摘帽实属迫不得已,铁山镇政府已不堪重压。”3月24日,铁山镇副镇长谢贤政向记者摊开了双手。
谢贤政说,1999年大足县掀起了城镇化热潮,当时县政府提出了“三年不见一片瓦”的口号,要求各乡镇必须在三年内完成旧城改造任务,否则乡镇主要领导不但政绩扣分,还要在全县通报批评。
“镇里哪有钱进行旧城改造?何况是那么多老房子。”谢贤政说,2000年,恰遇重庆市要命名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当时的铁山镇领导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就将双河古街申报了上去,不想2002年就顺利申报成功。
评上了历史文化名镇,铁山镇政府从旧城改造的大任务中脱了身。但就在双河古街申报成功之际,铁山镇又陷入了如何排解古街危房隐患、老屋存留的难题。
2002年10月,也就是铁山镇刚刚评上“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称号不久,大足县政府有关部门到铁山镇双河街进行了实地鉴定:古街老屋属于C级危房。
一份铁山镇政府会议纪要显示:2003年4月16日,大足县政府首次组织相关人员针对铁山镇古街危房保护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2003年5月8日,县政府宋葵副县长组织县建委、国土房管局、博物馆等相关部门举行座谈会,就双河街22户特别严重的居民房屋如何排危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会议最后决定,对特别严重危险地段竖立警示牌,对22户居民以书面形式下达搬迁通知。当年5月10日,铁山镇政府成立双河街房屋排险领导小组。
当年5月20日是最后搬迁期限,尽管镇政府此后对住户进行了停电、停水的强制措施,但22户居民至今没有一人愿意搬迁。
据悉,为了让双河古街危房居民搬迁出来,铁山镇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减免费用的优惠措施,并在新区划出地皮供居民盖房。
“不是不想搬走,也不是不想维修房子,实在是没钱,只好将就过了。”只要谈到搬迁,古街上的居民都会这么说。
“让居民出钱,真的很难。”居委会主任陈齐正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双河街上的居民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有的房屋出卖了多次,有的外出打工去了,现在的住户不是老人就是经济特困户。
根据《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对于古屋的保护,个人有能力的,由个人修缮,个人没有能力的,由政府帮助。但古街的现实是,居民没钱搬迁,铁山镇对此也无力帮扶。
“我们算过一笔账,223户古街居民房重修、加固的费用全部加起来需要168万元。”大足县建委综合科魏建成说:“花168万元挽留一个古镇并不算贵,但这168万元,对铁山镇来说却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
“镇财力十分困难,上面不拨钱,镇里更无力扶持保护工程。”副镇长谢贤政说,铁山镇是典型吃财政饭的农业镇,一年财政收入120万元,而财政支出却达480万元,大足县每年还要转移支付几百万元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谢贤政同时坦承,自从取得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后,除了2002年水厂支持安装了三处消防栓,对于古街的保护镇政府至今还没有投过一分钱。
镇领导的保护理念
3月25日,大足县建委规划科科长金正和说,目前县里对铁山镇提出的摘帽请求表示支持。
事实上,铁山镇摘帽风波来的并不突然,关于古街的拆留争议去年就已经开始。
2004年4月,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李明带领建委及文物部门对双河街已经进行过一次深入调查,最后形成结论:铁山镇古街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一定要保留下来。
李明在与铁山镇领导的座谈中,强调古街一定要纳入镇里的整体规划,保护应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同时铁山镇政府应该拓宽保护思路,多方筹集保护资金。
但一份大足县《2004年规划目标责任书自检表》中,涉及铁山镇古街保护的内容已经全部用笔勾去。2004年重庆市规划局要求各历史文化古镇制定整体规划方案,铁山镇也交了白卷。
一个不得不提的细节是,铁山镇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已有三年,但在古街上竟找不到一处有关历史文化名镇的标志和介绍。“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金灿灿的匾牌则悬挂在铁山镇副镇长的办公室里。
“政府从没有搞过旅游配套设施,也没有对外宣传过,前来观光的游客寥寥无几。虽然评上了历史文化名镇,但至今我们没有尝到一点甜头。”双河街上的居民抱怨纷纷。
3月23日晚,记者留宿铁山镇。四处打听才得知整个铁山镇只有两家旅馆,位于古街上的“铁山旅馆”一晚宿费3元,房间的两扇窗户没有安装玻璃,睡到半夜瑟瑟发抖。
铁山旅馆后院的一片菜地里,散落着精美的柱石、石基和青石碑文。旅馆老板告知,3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叫“万寿宫”的庙宇,一直被镇粮站用做粮仓。2002年粮站搬迁时,庙宇被拆除,木料卖出了8000元。
当地居民同时还提到了古街上近几年才拆除的武庙和连溪祠,两座寺庙分别被修建成了商品住宅楼和中学,红砖、贴瓷与古街风貌格格不入。
孙纪文老人摇头表示不解,“万寿宫、武庙、连溪祠都属于铁山镇的九宫十八庙,不是要保护古街吗,干吗还要拆掉?”
3月23日,铁山镇副镇长谢贤政的一番话让人印象深刻———“如果铁山镇有钱,我们会把古街上的破房子全拆了,仿照大步廊檐的风格重新修建,搞得漂漂亮亮。”
众多古镇陷入保护困境
“前所未闻!没钱就不保护这不是理由。”重庆市文化局高级工程师吴涛拍案而起。他也是重庆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委会秘书长。
“根据《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如果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不力,重庆市政府将按照规定追究相关区县、镇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吴涛说,保护文物不但是公民的责任,更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申报和摘帽都不是儿戏。
“地方政府领导保护古镇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不管怎么说,首先要把古镇保存下来。”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阮仪三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
罗茂才,重庆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员会主任,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由他带队的调研组走遍重庆市38个古镇,最终形成了《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建设》。
“目前绝大多数古镇的保护现状堪忧。”罗茂才说,一是自然风化的损毁,二是人为破坏,百年老镇面临双重劫难。
“古镇保护目前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罗茂才说,2003年重庆市政协曾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增加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资金的提案。全国政协也向国家财政部多次呼吁,但至今没有答复。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透露,三年前,国家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用于保护的拨款为3000万元,其中财政部拨专项款1500万元,另一半则由建设部和国家计委共同负担。
“但让人费解的是,三年前财政部却突然中止了1500万元的专项拨款。”阮仪三说,从3000万降到1500万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陷入寒冰。
除了资金,名镇的管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悉,目前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没有一个主导部门管理,而分别由文物局、建委和规划局分头管理。
记者在对铁山镇摘帽风波的采访中,大足县建委、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和规划院三方出现了相互推诿的场面。
“有利可图,大家会争着管,遇到麻烦一个比一个躲得快。”罗茂才说,历史文化名镇的多头管理最终会导致什么都管不好。
“完善和细化《文物法》已迫在眉睫。”阮仪三说,严格说来,历史文化名镇不属于文物,所以针对名镇的保护责任问题在《文物法》中找不到相关条例,无法可依局面难免不造成管理的混乱。
本报记者高明 重庆报道
A22-A23版摄影:本报记者高明
“百度”一下“历史文化名镇”,相关网页约14000篇。重庆市大足县铁山镇近日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求摘掉历史文化名镇的帽子引发争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