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啸无情地袭击了人类。这一天,20多万生命被无情的海浪吞没。在这场世纪大灾难之后,一场世纪大救援开始了,两位年轻的记者用笔和相机记录了他们随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尼灾区进行救援行动的14个日日夜夜。《亲历世纪大灾难—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记实》全书用200多张珍贵的现场照片和近20万包含深情的文字向读者讲述了那场“一生都难以忘记的采访”。
大海成为生命的墓地
2004年12月26日,国际标准时间00:58:50,一股压抑许久的“怒气”从印度洋深处狂躁地迸发而出,里氏9.0级(美国地震局测定)地震劈开周遭的海水,形成一道道相距百十公里的弧形水幕,以每小时800公里的起始速度排山倒海般向四周袭去……
这次里氏9.0级地震,是1964年3月27日以来的第二大地震,截至2005年2月,最新灾情报告显示,这场罕见的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海啸同时夺走了20个国家(地区)27万人的生命,更有数百万人在悲伤中迎来新的一年。
总理专机也载上救灾物
“1箱、2箱、3箱……”28日深夜,南方航空公司北京货运部,顶着五六级刺骨的北风,冒着零下10多摄氏度的严寒,30多名装卸人员整夜在货坪争分夺秒地忙碌着。正休假在家的地面操作经理黄海涛被紧急召回,指挥着物资的装运。大家小心翼翼地将救灾物资装箱,运上飞机码齐。
此前,在接到有关部门紧急运输救灾物资的通知后,南方航空公司主动请缨,停飞一班飞往比利时的货运航班,推迟一班飞往美国芝加哥的航班,火速调集了3架次波音747-400——世界上最先进、最大型的全货机,执行救灾物资运输任务。
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馆迅即开通热线值班电话;中国驻泰国使馆当天启动应急机制,全力投入救助受灾中国公民的工作,除派遣工作组赶赴普吉岛外,还设立了3部救助和查询热线电话。驻其他受灾国使馆都相继启动应急机制,并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回国内。
灾情,牵动每个中国人的心。外交部将各使领馆反映的信息,迅速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1月5日晚,前往印度尼西亚出席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用自己乘坐的专机给受灾地区带来了16吨紧急救灾物资。就在出发前,温家宝总理明确指示,要充分利用专机的空间,尽可能减少行李,为受灾邻国多捎一点急需的东西。
“中国总理是惟一一位用自己乘坐的专机给我们运来救灾物资的外国领导人,”印度尼西亚外交部官员拉赫玛·普拉莫诺6日在雅加达会议中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总理的举动令我们深为感动。”
“中国式关怀”感动世界
此次中国国际救援队携带了价值100万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其中医疗设备价值70万元,有3台监视仪,1台呼吸机等先进仪器;携带医疗物品急救药品有200多种,价值超过25万元,医疗耗材价值5万元。流动医院配备了16名医护人员,具备了建立一所小型医院的能力,可以提供内科、外科治疗和简单的手术。
流动医院在班达亚齐机场附近初步建成,这标志着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尼重灾区的现场救助行动力度全面提升。一面红底黄字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旗在流动医院门口迎风飘扬,分外醒目。很多灾民提前得到了消息,早早地等在医院门口。中国救援队医疗分队一下车,马上就展开工作,迅速建立了手术室、分诊室和输液室。一名病人在海啸发生时右肘撞在了石头上,关节处感染的伤口已化脓,散发着恶臭。吴学杰医生马上为他清创,并注射了最贵的抗菌药。
一个12岁的小男孩被抬了进来,他浑身散发着恶臭,全身上下没有几处完好的皮肤,很多创伤很深的伤口感染流脓,看上去脓血淋漓,十分可怕。侯世科医生跪在地上,不顾恶臭,立刻为他做了详细检查,发现他的伤情十分严重,而且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不仅左大腿骨折,而且挤压伤引起了肺炎,巨浪的压力还导致了双耳耳膜穿孔和双眼结膜下出血。侯医生马上用绷带固定了他的左大腿,然后打开换药包,用双氧水仔细地为他清理了皮肤表面的感染。整整半个小时,清创才完成。
印尼妇女罗素瓦特怀孕9个月,身体浮肿。她的家人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中国医生来了,立刻开车送来就诊。她的哥哥说:“我们相信中国的医生,因为他们对我们很友善。”医生检查病人后,发现胎儿和母亲情况大致正常,病人没有生产的迹象。罗素瓦特的哥哥听后高兴地笑了。一天时间里,这个医疗分队在这里诊治了200多名病人。
“中国,伟大的国家!”在场的灾民们都向中国医生伸出了大拇指。在救治病人的同时,医疗队员还向当地居民宣传防病知识,开展防疫工作,发放消毒片、消毒剂、消毒纸巾等。4名女队员还用她们的微笑感染了这里的少年儿童,成为最受欢迎的人,走到哪里都有不少小“尾巴”。女队员在医疗救助间隙还教这里的少年儿童学习汉语,不少人已经能用汉语说出“中国,北京,我爱你……”
在展开医疗救助的前4天,中国国际救援队共对3528名灾民进行了医疗救助。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赢得了当地灾民的赞许。
舍不得中国医生走
得知第二批队员即将到达,而第一批队员即将返回中国,4名与中国医生合作过的当地医院的护士专程赶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大本营。她们拉住中国医生的手,不停地说:“你们太好了,我们舍不得你们走……”
在班达亚齐灾区,在14个日日夜夜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工作赢得了当地印尼人民的尊重和信任,这样感人的场面还有很多。当我们的队员在忙于救灾时,一位灾民想表达自己的感谢,他把队员拉到了他家的一棵果树下,指着树上的红毛丹,让队员们摘。这情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队长郑静晨说,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厕所。在救援队大本营附近有一个加油站,那里有一个用汽油桶围成的简易厕所。一天早晨,郑静晨如厕后正准备出来,一名当地人马上打了盆水送到他面前。原来,当地人如厕后都用水冲洗,水是事先提进厕所的。这名当地人知道郑静晨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发现厕所没水,就主动打了盆水送到他面前。这种超越了民族界限的质朴情感让郑静晨感动不已,他的眼眶湿润了。
手语担负沟通重任
在班达亚齐灾区,懂英语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伤病员都不懂英语。医生和患者之间往往只能用手势和简单的英语单词沟通。在医治外伤的时候,这种状况不会有多大影响,但是遇到病人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如果不能深入沟通,则很难对病人进行充分有效的诊治。
在给灾民看病时,中国的医生们一开始只好连比带画,动作和表情的怪异使队员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呼吸科博士樊毫军是一个有心人,就在去距离驻地28公里的龙安郊区灾民营巡诊的路上,他抓紧时间向当地人学习。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上人体,眼、耳、口、鼻、四肢等,一一指给灾民看,让他们用当地语言念出来,樊毫军再用汉字一一记录下来:巴土苦——咳嗽,夫鲁——流涕,特瑞马松西——谢谢。这个小本子记了密密麻麻的两大篇。经过推广应用,这种汉字注音法,还真帮了我们大忙。
中国救援队在废墟上寻找幸存者
把清理现场当比赛
几乎每天一场的暴雨,使遭受海啸袭击的印尼班达亚齐市第三大医院扎耐尔·阿比丁医院的灾后清理与恢复工作更是异常艰难。虽然两周前的那场海啸没有将医院的房屋冲垮,但深达1米的海水退去后,医院数千平方米建筑物内留下的是遍地垃圾和数十厘米厚的淤泥。
1月10日,中国国际救援队10名小伙子连续4天来到这所医院进行灾后清理,与他们一同到达的还有来自墨西哥救援队的7名队员。
“我们两支队伍比一比,看看谁的速度快,怎么样?”墨西哥救援队26岁的莫利斯向中国救援队的袁本航发出了“挑战”。
“比就比!”袁本航看了看精神饱满的中国小伙子们,充满自信地对莫利斯说:“我们清理走廊左边的房间,右边的房间归你们。”
“比赛”随即开始。被海水浸泡了10多天的垃圾和齐靴深的淤泥散发出阵阵呛鼻的恶臭,虽然隔着两层口罩,不少人还是被呛得一个劲儿地咳嗽。
淤泥和垃圾被缓缓地清走,一个个房间慢慢地恢复了原状。突然,一块硕大的玻璃隐藏在淤泥下面,牢牢地吸在地板上,任凭怎么推,就是纹丝不动。“大家一起用铁锹撬”,随着一声喊,两名队员一起用力,“一、二、三”,“砰”地一声,两把铁锹竟被生生折断。
墨西哥队的托普斯闻声赶来。“沾了水的玻璃在平滑的表面上吸力极大”,这位38岁的工程师建议中国的小伙子们先清理淤泥和垃圾,等地面干了后,再推动玻璃。托普斯还把自己的铁锹递给中国的小伙子:“你们少了两把铁锹,这就不是公平竞赛了。拿上我的,我会找到其他替代工具。”
当墨西哥队员清扫完最后一个房间拿着工具走出来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本应属于自己“地盘”的走廊大部分已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中国队员正在清扫最后的角落。
莫利斯伸出双手:“在这场帮助别人竞赛中,我们都是赢家。”两国队员沾满淤泥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实习生 范妍/整理 赵亚辉 翟伟/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