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和印度总理辛格的双手,昨天在新德里紧紧地握在一起,然后不停地摇着,摇着……一位印度人说,两个国家为这一刻等了3000年。
全世界都在擦亮眼睛注视着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两个大国之间的握手。中印在着手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把两国面向未来关系的重点,放在发展经贸方面。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一旦建立起自由贸易区、互相开放市场时,其广阔的前景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打开印度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充满了“重建丝绸之路”与“中国和印度:共同创造什么?”之类无限憧憬的文章。两国人口总和达23亿,但去年两国间相互贸易仅136亿美元,双边投资总额不足3亿美元。中国目前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五年计划,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指日可待。印度既向中国出口铁矿石等原材料,也向中国出口软件服务,而中国向印度出口电子消费类和电讯器材等制成品。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
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中国制造业在印度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家电产品能够满足印度正在扩大的中产阶层的需求,中国的电讯业先开放一步,从服务到器材都物美价廉,而印度正在改善其投资环境,对外资更加开放,更加友好。许多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的同时,也需要印度服务业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印度的主要软件公司、电话服务中心、咨询公司,都在中国扎下根。同时,中国也日益成为印度一些公司展开跨国经营的主战场。
中国和印度发展模式不同,有着很强的相互比较和借鉴的意义。印度人正想象着把其最大的商业城市孟买,打造成一个印度的上海;而中国两任总理都赴印度的高科技和外包之都班加罗尔,吸取印度的经验。尽管中国改革开放要比印度早了十多年,而且中国从人均GDP到基础设施都优于印度,但印度经济的许多特点,值得中国学习。如印度优先发展服务业的做法,既能创造就业,又能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毕竟,中国每创造一万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资源是印度的三倍。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的社会转型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相对于中国,印度外资较少,其活力的源泉主要来自民族和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生的“有机”增长方式。印度的民营经济远比中国的成熟,当中国还在为非公经济的定位争论不休时,印度的民营企业已经以世界为舞台,打造了一批世界级的公司,并涌现出一群世界级的企业家。印度经济中的企业家精神,能在更高的层面、更有机制保障的环境下得以释放。印度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当出色,否则其软件业的领先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学家经过数年的比较研究,在两国发展模式的优劣方面目前已经达成许多共识,如印度的资本市场比中国的要发达,银行系统比中国的健全,而印度目前的人口结构,相比中国即将到来的老龄化而言,其劳动力市场对于支撑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我们认为,中国和印度,在考虑到本国国情的同时,完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中印关系的改善和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于国际格局的演变有深远的意义。由于两国经济的崛起,全世界贫困人口从20年前的占世界总人口的40%下降到20%。两国都是第三世界大国,在国际贸易、投资等方面都有建立新秩序的共同诉求。两国都对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有巨大的需求,印度的能源部长已经主动提出,两国在开发能源时应该合作。在一系列的国际多边组织中,两国也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中国和印度的携手,也为南南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制造加印度服务,中国硬件加印度软件,将创造中印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