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13日讯 记者王京报道:在今天环保总局举行的“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上,北京大学崔海亭教授认为,圆明园生态上的定位是人工湿地。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发生种种生态伤害事件。
崔海亭强调,防渗工程对圆明园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两大破坏。第一,伤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粗略统计,涉及水生草本植物36种、湿地草丛植物36种,两栖爬行动物12种,鸟类38种、兽类1种。第二,损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山”和“水”之间的关系,一部分水形成径流,汇入湖塘,另一部分入渗土中,滋润草木,河湖水系也浸润着岸上的植被。湖水受来水和地下水补给,同时有一部分下渗给浅层地下水。这一过程又随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丰欠而互动。
修建了防渗工程以后,崔海亭认为主要失误是:为了增加水深,挖去1米左右的瘀泥层,把翻上来的沙砾与土的混合物盖在塑料膜上,改变了湖泊的底质条件,有些生物不能适应;底衬、侧堵、阻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壤中水的正常联系,水环境也会受到影响,水生的生物和近岸植物是有灾难性的。既破坏了文物,又会降低遗址的文化、生态价值,损害了教育和启智的功能。崔海亭指出工程中有些地方还是过分地把它修缮一新。崔海亭呼吁要科学地去设计、合理地保留一些历史的原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