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誓就职,开始了其第二个总统任期。与以往相比,他的讲话风格更加庄重,也更加得体了。有观察家指出,这种变化要归功于他的新任首席撰稿人———《华尔街日报》社论版前首席主笔威廉·麦克格恩。
布什总统三顾茅庐
能在布什总统的讲稿写作班子做首席,47岁的麦克格恩绝非等闲之辈。他于1958年12月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先后获得圣母大学的学士学位和波士顿大学的硕士学位。1984年,26岁的麦克格恩进入《华尔街日报》所属的道·琼斯公司,先后担任过该报欧洲版、亚洲版社论编辑。5年后,他跳槽到《国家评论》杂志,出任华盛顿记者站站长。1992年,麦克格恩回到道·琼斯公司,任《远东经济评论》高级编辑,同时还在《纽约邮报》开设专栏。迄今为止,麦克格恩的媒体从业经验一直与《华尔街日报》紧密相连。
《华尔街日报》是美国人公认的精英报纸,特别是它的评论素以冷静、深刻闻名。这张报纸拥有四十多位评论编辑,而麦克格恩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员。麦克格恩在《华尔街日报》的上司吉格特很欣赏他的才华,曾两次提名他参加普利策新闻奖的角逐。吉格特说:“比尔(对麦克格恩的昵称)是总统撰稿人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和总统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
作为首席社论作者,麦克格恩的分量自然不言而喻,就连布什总统想请他帮忙都费了不少口舌。据说,在布什第一任期的四年中,白宫曾两次邀请他出山,都被他婉言谢绝。直到布什亲自出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麦克格恩才同意担任布什第二任期的首席撰稿人。
把自己的文字变成布什的声音
每天早晨4点钟,麦克格恩就起床了。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泡上一大杯浓浓的咖啡,然后才坐在电脑前开始一天的工作:把自己的文字变成布什总统的声音。麦克格恩曾经很讨厌演讲,在今年1月份之前,他就没写过几篇演讲稿,但出任布什总统的首席撰稿人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为了寻找写作灵感,他不得不仔细拜读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演说词,从中发掘写作灵感。他认为林肯的演讲打动人之处不在修辞,而在简洁。他曾亲耳听到里根有关纪念诺曼底登陆的演讲,并跟周围的人一起热泪盈眶。
麦克格恩说:“只有经常倾听好的演讲,你才能写出出色的演说稿。”他表示,他的工作使他不仅要向历史上的经典名篇学习,还要在演讲稿中加入情感的因素,从而保证出自他手的那些文字到了布什嘴里能说得流畅、自然。“每当我写下一段文字时,我都会自言自语,仿佛听见布什总统在说出这些文字。找到他的声音,这就是我的目标。”麦克格恩这样评价自己的这份新工作。
麦克格恩的上任,证实了布什确实如外界所猜测的那样,在第二任期内可能更趋于寻找“志同道合”的保守派搭档。据说布什希望的写作班子风格是“企业式”的,他注重班子的组织有序,同时也喜欢自己的演讲口语化一些,逻辑性强一些。麦克格恩写稿的特点在于结构清晰、逻辑感强,而且语言精炼,这一点与布什的个人风格比较吻合。不仅如此,麦克格恩笃信罗马天主教,跟布什一样,都是虔诚的保守主义者。由于思想和立场极为相近,布什对麦克格恩信任有加。
三个中国孤儿的父亲
“我的小女儿一年之前还在中国的福利院里,但是现在却走在了白宫的草坪上,太不可思议了。”不久前,麦克格恩将他在中国收养的女儿露西带到了白宫的办公室。心宽体胖的麦克格恩有个幸福的家庭。他和妻子朱丽一直生活得非常低调,几乎不接受记者采访。直到最近,通过美联社对他的独家专访,人们才发现他的三个孩子竟全部是从中国领养的。他最小的女儿露西,今年才两岁。
麦克格恩曾经被报社派驻香港,去过内地不少城市,对中国的情况非常了解。在《远东经济评论》和《华尔街日报》工作期间,他写了很多关于中国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文章。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详细描述了自己收养第二个女儿的经过:“那是在中国的革命发源地南昌,在一个福利院里。当讲了我们的收入情况并回答了当地官员的问题后,我们见到了第二个女儿。看到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我们都非常激动,我的妻子还忍不住流出了眼泪。”麦克格恩把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与家人一起分享。当他得知女儿们喜欢“小甜甜”布兰妮时,还专门向自己的朋友们了解这位歌坛偶像的具体情况。
由于家庭人口增多,再加上又换了新工作,麦克格恩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尤其是深夜写稿的习惯。他说:“过去,我只要手头有一杯爱尔兰威士忌,就能写到凌晨两三点钟。但是现在我得早睡早起。”看着爸爸整天拿着一支钢笔、戴着眼镜,不停地写啊,划啊,麦克格恩的三个女儿都觉得很有意思,大女儿甚至把他称为“打字的家伙”。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杨逍 杨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