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石嘉报道 如果把一个世纪当作一个历史的轮回,那么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不到一百年中,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曾经有过数度令人难忘的握手,也有过长达数十年的交手。握手与交手的轮回之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两个政党,给中国近现代社会,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
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
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在极为恶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当时对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革命面临严峻的考验。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罢工达180多次,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而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则面临同样严峻的考验。尽管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扎根,但是对于全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来说,才刚刚开始。国民党面临北方军阀势力,国外列强的威胁,而人才匮乏,也是其内部的重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二次合作:联手抗战
1937年开始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则更具有紧迫性。当日军已经开始在中国领土蠢蠢欲动之时,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引起国内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和各种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中国的两个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政策相应地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中共中央并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团结抗战。
而国民党在1935年的五大之后,也根据当时的历史形势需要,提出了“打通与共产党的关系”,并且恢复两党积极接触,1936年的西安事变,更是从国民党内部发出的要求全国抗日之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间长达10年之久的内战基本上停下来,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
前两次国共合作前的有利形势
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整个中国国内革命状况,面临着腥风血雨的考验。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则是在日军铁蹄踏破中原大好河山的时候做出的。分别在这些情况下,国共两党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合作。这两次合作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首先,两次国共合作是在面对共同的民族敌人的前提下完成的。这种敌人的特点是,已经对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造成了毁灭性威胁,他们或以权谋或以军事手段,以整个中华民族为敌,要达到将中国完全占领或是裂土分疆的战略目的。这种敌人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说,都是致命性的,一旦无法战胜敌人,中国就会陷入长期的停滞和倒退。
其次,国共两党在合作之前都意识到,对于双方来说,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行政能力和人才资源都有极其明显的互补意义。通过两党合作,能够最大程度地集中中国的精英,解决中国当前最紧迫的历史任务。
第三,在两次国共合作之前,尤其是国民党,意识到其自身处于一定的政治困境中,急需外界因素解决,而共产党恰恰可以为其提供了必须的帮助。对于共产党来说,也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来完成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一战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尽管后来国民党屡次破坏国共合作,但是国共合作对于中国历史不可磨灭的贡献,已经为两党关系做了最好的注脚。
历史的机遇和挑战
2005年3月,当江丙坤走进黄花岗72烈士的陵园时,对于这位国民党副主席来说,他的历史使命向前迈进了一步。江丙坤很少在大陆的媒体焦点中出现,因为他并不常常置身于台湾的政治风暴中心。然而此次访问大陆,江丙坤不再是纯粹的江丙坤,这意味着他所代表的双边经贸往来,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增长点,同时也富含对两岸关系积极的政治意义。
历史总是以相似性示人,与前两次国共合作之前相似的情况是,今天的两岸关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台独”势力多年来在岛内横冲直撞,虽然在《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衡中暂时受到打击,但是其心不死必然。而国民党依然代表了岛内大多数人求和平,求稳定的心声。
尽管今天“台独”问题的挑战严峻,但是今天的国民党,早已不是以往的国民党了。在岛内政治力量变迁中,国民党已经失去了执政地位,其声音也已经弱化。而国民党中仍然有少数人,为了政治目的失去自身立场,甚至暗地里与“台独”势力同流合污,这些都是必须正视的消极因素。
国共两党的历史恩怨,数度止步于共同的民族敌人。而今后两党合作的前景,仍然取决于国民党今天对于形势的正确判断和有所作为,更取决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岛内政治力量能否顺应民心。
中山陵:见证国民党党史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陆南报道 1949年l月21日,南京城寒风袭人。郊外的中山陵这天突然来了许多大小官员,这些人有的夹道站立,有的顶香叩拜,跪在路的两旁。蒋介石、这位南京政府的实际掌权者满脸悲怆,他一步步踏上中山陵的石阶,黑色的披风在风中拂动。
蒋介石永别中山陵
这是他败逃台湾前最后一次拜祭中山陵。此前因感于大势已去,他辞去了中华民国总统的职务,想返回奉化老家歇息一段时间。
台阶上响着清脆的脚步声,一时气氛非常低沉。蒋介石还是那么耀武扬威,手中拄着手杖,由他的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搀扶,当快接近灵堂时,他突然停住脚步,扭过脸不往前走,眼里成串流下泪来,连声叹气说:“我还有何颜面来见国父!”
蒋经国和蒋纬国安慰其道:“父亲,不要伤心,留得青山在,国人是会归终跟随总统走革命大道的。”说着,把蒋介石架进了灵堂。
这时,人群中突然喊起“总统万岁”的口号,众人立刻把蒋介石围在中心。蒋介石站定之后,对来探望的亲信们悲愤陈词,说罢跪爬到灵堂前放声痛哭。
从灵堂内出来,蒋介石对随从说:“来,都到这边来,我们合个影好吗?”南京卫戍总司令张耀明、副总司令覃异之都靠到了蒋介石的身边,一个个强打起精神。拍完了照,看看时间还早,蒋介石又讲了几句话:“今天我们在军事上有一些失败,可是我们还有江南西南广大的地区,这比黄埔革命时期要好得多嘛!”说完他干笑了两声。其他人也连连称是。
下午4点多钟,蒋介石乘车到了机场。当他登上飞机时,回头看了一眼南京,只见天空灰蒙蒙的,一片黯然没落的气氛。中山陵就这样见证了蒋介石的永别南京,也见证了孙中山一手创立的国民党逃亡台湾。
宋庆龄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很少有人知道蒋介石离开中山陵的时候在想什么。时光倒流20年,1929年6月1日那天,在去参加孙中山灵柩移赴中山陵的奉安大典的路上,他的夫人宋美龄还和他一起看上了紫金山上的一个地方,从此修建成为著名的“美龄宫”,作为夫妻二人的度假别墅。此时的蒋介石,刚刚让东北的张学良投到国民党的麾下,号称“统一中国”。而他的敌人,中国工农红军,则成立不到两年,一直被国民党的军队围剿。那时的蒋介石早已经背弃孙中山的意愿,开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借着给孙中山移陵的大好时机,蒋介石企图将宋庆龄争取到自己的一边。那一天,宋庆龄主持了封棺和封闭墓门的仪式。“她使自己站立的位置离开别人、甚至她的家属,坚持完成这长时间的、令人难以忍受的仪式,眼看着孙的灵柩稳妥地安放进耗资百万的墓穴,然后就返回上海莫里哀路寓所。”这是美国合众社记者兰德尔·古尔德的简洁描述。
新西兰人路易·艾黎曾参加这一大典,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些细节:“我们站在中山陵登山石阶的一边。宋庆龄从石阶的中央迳直登上。蒋介石和他的副官们在她的另一边。她不同这群人走在一起,也不让蒋扶着她。”
宋庆龄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的失望,但是恐怕连她当时都没有想到,20年后,国民党就败走台湾。只有中山陵始终庄严安详,目睹历史性的时刻,而不动声色。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4月23日攻克南京后,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没有遭到破坏,依旧庄严。
国民党痛失台湾后重回中山陵
时光流转,到了2000年的11月25日,国民党连台湾的政权也已经失去,副主席吴伯雄此时作为解放后来访大陆的最高级别的国民党官员之一,到中山陵做了一次非官方的拜谒。他偕同时任国民党中央政策会副执行长张荣恭、中常委侯彩凤以及“总统府资政”、孙中山信徒许信良和叶耀鹏中午到达中山陵,向孙中山的陵墓致敬、献花。吴伯雄坦言,这是他內心非常感动的一刻,“也希望孙中山的精神永远散步在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此后,吴伯雄在谈到两岸关系的时候指出,“现在,台湾有些人企图搞‘台独’,大陆人民对此不用过担心,台湾老百姓是有智慧的,台湾某些人的“台独”阴谋是不会成功的”。
直到今日,吴伯雄的话犹弦在耳,而当政的民进党却已经在“台独”的路上越走越远。2004年,国民党在台湾“大选”中再次失败,中山陵由此迎来了解放后首个国民党官方代表团的来访。2005年3月30日,江丙坤踏上了中山陵的石阶,这一次,这座南京郊外的陵寝会否向两岸关系的缓和与最终的统一给出一个答案?一切只能拭目以待。(注:文中部分描述取自中国文史出版社《蒋氏家族全传》、沈阳出版社《大较量》)
从黄花岗到中山陵 56年国民党首谒中山陵
这是56年来中国国民党首次以党的名义委派代表团拜谒中山陵。
国际先驱导报驻南京记者石永红、驻广州记者车晓蕙报道 3月30日上午,由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赴南京中山陵谒陵。上午9时,参访团成员在中山陵祭堂内举行谒陵典礼。江丙坤率全体参访团成员肃立,参访团成员向孙中山先生座像敬献花篮。
主持人南京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海中天宣读《敬谒中山陵祭告总理文》:“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奉派率同代表团,敬谒中山陵,纪念总理逝世八十年,谨代表主席连战暨全体党员,致祭于总理灵前曰:维我总理,大智大仁。思想维新,倡导革命。四方俊杰,慷慨蹈难,屡起屡踬,再接再厉。薄海云天,清廷震惧,帝制告终,日月重光。民国建成,还政于民,共和巩立,东亚首出。五大民族,一体无猜。三民主义,治世典要,五权宪法,建国宏规。新制初行,军阀芜政,再兴义师,护法护国。扫除军阀,力抗强权。协和南北,劳苦奔波,遽逝京都,尽瘁党国。国觞栋梁,民丧考妣。国家建设,遗志未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怀我总理,万世景从。伏祈灵鉴。”随后,参访团成员向孙中山先生座像行三鞠躬礼,并默哀一分钟,然后进入墓室凭吊。
谒陵结束后,江丙坤表情肃穆地告诉记者:“在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代表中国国民党向孙中山先生致祭、致敬,心情无限激动,深切感念。我第一次在宏伟的中山陵亲眼看到了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天下为公’‘民主、民生、民权’,内心十分感动。中山先生以博爱精神,毕生追求统一、民主、富强,两岸人民都应以中山先生为师,共创两岸双赢局面。”
在中山陵,参访团成员们也都很激动。参访团成员杨琼璎表示:“以前曾拜谒过中山陵,但这次意义不同,特别激动。”参访团成员沈庆京特意要在中山陵前留影,他说:“我是在1岁的时候,由母亲抱着在中山陵留过影,已经58年了。”
谒陵结束后,中国国民党参访团赴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原国民政府总统府)参观,江丙坤在这里题词:“破冰之旅”。